《幸福的种子》读后感 第2页
最近就有一个鲜活的事例,我的两个好朋友,在针对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出现的同样的问题,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两个家庭的收入都属于社会中上层,显然都比萌家富有。我想说,这里的决策差异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情况一样,都是上小学一年级,英语考试下来,成绩落后班级其他同学一大截。原因是学校英文要求较高,而这两个小孩在上小学前都没有接触英文。
A采取的办法是周末到补习班补习,不到一学期,她女儿的英文水平已经跟上了进度,不过周末补习并没有被取消,而是一直坚持。B采取给英文老师送了红包,并告知自己小孩今后可能不会在国内这种体制下深造。作为回报,英文老师在考试时,就指导B的儿子做题,分数立即大幅提高。
这两位好友都告诉我,孩子英文分数没有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快乐,她们的理念都是为了孩子快乐。我在想,如果萌今后也碰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上补习班,加重孩子负担,占用玩耍时间,我不愿意。但给老师送红包,分数造假,让孩子误以为不通过努力一样可以考高分,这更不行。能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提升是最佳的途径,但是,当快乐和提升不能兼顾的时候,该如何抉择?asp网上订餐系统论文(ER图+源码+可行性分析)
松居直对于幼儿期的教育观点,他引用了子安教授的观点:孩子刚出生时,最重要的是呼吸、睡眠与苏醒;当孩子到了三岁左右时,对他们的意志力的培养便显得逐渐重要;到了七岁左右时,就该注重对他们生命力的培养。生命力来自歌德的“蜕变”理论:生命逐渐改变形态而发展。子安特别批评,早期教育观念和填鸭教育,破坏了这种睡眠与苏醒的节奏,使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内在意志力与生命力的幼苗连根拨起。子安认为,这种培养方式绝对培养不出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生命最质朴的感受,就是从心底最深处涌出强烈的、跃动的、无法压抑的喜悦。”为孩子读书,亲子之间传递了这种喜悦,孩子自然会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幸福的种子》讲述了绘本让幼儿体会到内心充实的幸福,而幸福是孩子成长的泉源。松居直相信,在三岁到五六岁之间,就已经了解了“书的乐趣”的孩子,终身都会书不离手。他认为在教育中,能够兼顾读书和运动是最理想的方式。
读关于教育的书,也是喜悦,但是相当功利的喜悦。总想在书里找到那把钥匙,能得到一个特别的启示,就值得喜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