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同艺术本质所带有的目的性,以及我们生存的现实物理世界的部分客观性。在十九世纪末,首次出现了受多种社会风潮影响而相混合产生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具有独到艺术见解和代表性的绘画大家有梵高、克里姆特、蒙克等等,他们通过部分带有戏剧性,情欲性的素材来表现主观见解映射出的个人魅力。这部分映射了在二十世纪初期北欧出现的种种个人意识紊乱现象,是于当时那个动荡社会中一种时代标志性的表现。其实,在早期日耳曼艺术、中世纪哥特艺术这些北欧早期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就能看出一些影子,这其中可以发现很多夸张的变形的形象,画面中某些较明显的表现主义倾向感大部分由各种怪诞诡异的艺术效果来体现。
在表现主义兴潮的开端之时,为大众熟知经典的德国三大艺术运动。他们在作品画面上热衷于表现出强烈对比,在笔触上强调富有节奏感的绘画韵律,甚至造型上的夸张扭曲等。这些重视内心自我的感情色彩、特立独行、以及重视精神意识的主观表现等特点,为之后表现主义精神的社会渲染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通常来说,表现主义流派的画家都有大致的共性。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笔法塑造、色彩调节、多样化肌理等来着重表达主观情感,而不会对描绘对象形式上的临摹表现出非常在意。正因如此,传统表现主义对实际扭曲以及对对象抽象化的做法通常都是用来表达负面的情感,例如惊惧、虚无、反抗等,相反主题轻松画面明快的表现主义作品是十分罕见的。这种在反传统思潮中兴起的艺术形态,在基础的创作手法上就开始表现出弃离位于十九世纪前在欧洲长期占据首要地位的“反映论”和“模仿论”美学的苗头,转而崇尚“表现论”美学,换而言之即创作并不仅仅是描摹客观世界的固有过程和形态,而在于意象幻象,主观色彩的表达,是一种出于“内在的需要”。与此同时,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也与这种艺术倾向形成了恰如其分的交汇,一种诡诞不经的审美意识形态也由此应运而生。在当时冰冷如机器一般的德国文化环境下,让它产生了“语言”的意识。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也是从德国这一表现主义的诞生之地,始生出一种新风潮——新表现主义。它把二十世纪初的传统表现主义作为榜样与表率,但它并非是一种无脑的文化反复和模仿。在德国恐怖主义和种种国家政治危机这样一种混合形成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表现主义,它在派别理论上认可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在客观实践中借鉴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特质,尤其注重于创作中处理方式的即兴感和情感表达的突发感,并且追求一种粗犷简单的美学风格,主张还原绘画本真最原始的面目。这与当时社会中掀起的反思战败历史的抑郁情境狂潮这样一个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吕佩尔茨、西格玛·波尔克、基弗等是当时在德国标志性的新表现主义引路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复兴以及新兴表现主义的萌发所带来的影响,他们为新表现主义的主流思想奠定了精神基础。在原本的表现主义创作思想上,新表现主义作为更加追求自由多样化的一种存在,无论是在色彩、思想、创作手法上等都更为丰富,更能够表现出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德国人的精神处境和文化心态。
三、新表现主义在中国的衍生出的创作作品及发展意义
视线转向中国艺术圈,伴随全球大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全球化这一进程正在以不可逆的状态发生着。在中国当今艺术圈中,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理所当然的分据了一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分别概括归结了来自于西方新表现主义和中国民族传统的思想内核以及精神观念,并试图融会贯通,所以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深入研究,是一项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新表现主义下的时代面孔浅析严培明当代人像画作(2):http://www.chuibin.com/yishu/lunwen_20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