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滨海缓冲区 例如,建造滨海缓冲区(由礁石和沙子构成)能同时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居民休闲场所;物种丰富的城市森林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亦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用于防洪减排的绿色基础设施不但提供了所必需的社区空间,更为居民创造了工作机会。
弹性景观规划与设计旨在改进我们的社区,使其更快地从当下以及未来的极端灾害中恢复。在灾难碾压传统与建成系统的时代,适应性的多层次系统能够维持其关键功能,这也是最经济有效且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洪水泛滥、气候变暖以及预算缩减的年代,最好的防御就是适应,就如同大自然的自我适应一样。
1.5国内外基于全球变暖前提下的滨水景观设计调研及案例分析:
1.5.1纽约“BIGU”项目2012年,大西洋上行程的“桑迪”一级飓风袭击了美国东北部,包括纽约在内的几大美国大都市,美国区域内113人在“桑迪”飓风中丧命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纽约市就此开展了关于抵抗下一次“桑迪”飓风的滨海设计与重建的竞赛,设计费高达3.35亿美元。
BIG事务所的U型保护系统方案在一百多人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竞赛。这个U型项目就是在曼哈顿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修建防洪墙和堤坝,更好地抵御风暴潮。这里既是基础设施,又是当地居民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此欣赏花园的美景,打打太极,或者游泳。BIG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表示,该项目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典范,是在废弃的高架铁路之上建造的,把这里打造成公共空间和绿色景观。建筑师不希望只修建一堵防护墙,而是修建一连串适合周围社区的社会设施,而这些设施恰好起到防洪的作用,平日里还为市民提供了活动场所。该项目围绕着曼哈顿而建,从西57街延伸到东第42街,共分为三大防洪区,每个区域都有定制的防护体系。东区有防护堤,种上了耐盐植物,能吸收雨水,形成天然的防洪屏障。防护大堤这里还可作为公共绿地,市民可在此聚会、社交、跑步或者放松心情。为了保护曼哈顿桥和蒙哥马利街之间的低洼地区,项目特意设计了闸门,发生洪水时,大门就会迅速关闭。防护墙是可以移动的,墙上展示了当地的艺术作品,而且墙上都有灯,夜间行走时比较安全。堤坝也可作为通道,连接着东西区,除了能抵御风暴潮,这还可以建造花园、农场,人们再次能更好地欣赏海滨美景[11]。
BIG事务所的方案中既利用了许多硬质的防洪墙来阻挡海平面上升以及飓风的侵袭,例如在曼哈顿东南部利用已存的高架桥,在其下增加可收起和放下的防洪墙,在不影响滨海景观的大条件下有效的抵挡的飓风。在其他地区也运用了许多软质的,可渗透的铺装来增强滨海景观的弹性。例如方案中的“Berm”的设计,以生态的方式阻拦洪水,同时为社区提供绿色基础设施[12]。
1.5.2“防洪神器”在奥地利北部一个叫格赖恩的小镇,因为前两周的连续降雨,导致河水告急,当地在水位上涨前才临时搭建了河畔边的防洪板以抵挡洪水,小镇从而没有受到洪水的袭击。2010年,德国法兰克福奥德河水暴涨,德国默克尔到当地视察防洪工作时,画面中也出现了这种防洪挡板。这种防洪挡板在德国叫做“Spundwand”,由15cm厚的铝合金压制成长2m的口字型铝梁。然而“防洪神器”也有其局限性。首先,防洪挡板水压差极其敏感,只有在水面平静,围挡内外水压差较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力。如果洪水来势汹汹,水流极不稳定,大的洪水来临时,防洪挡板恐怕也很难阻挡洪水。这类防洪装置对地基也有要求,必须是混凝土结构。同时,在安装了防洪挡板后,滨水的景观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在波士顿纽约这种大都市,人们的景观需求相对较高,防洪神器作为简单的工程方法并不适用与类似的大都市。 全球变暖背景下滨水弹性景观设计(4):http://www.chuibin.com/yishu/lunwen_20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