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图3.4 《微微一笑很倾城》的赞助商统计图 15
图3.5 韩国观众对郑爽的评价 16
图3.6 韩国观众对《微微一笑很倾城》的留言 17
图3.7 《微微一笑很倾城》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宣传图 18
1 绪论
作为起源于日本、发展于韩国并大卖于中国的类型剧,青春偶像剧自1991年起,在亚洲范围内迅速扩张。青春偶像剧因其独特的类型定位、不同于其他现有类型剧的叙事手段、充满浓郁青春气息的画面风格以及年龄与外貌为主要优势的表演者,带给观众与以往类型电视剧有较大差异的审美感受,从而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与喜爱,也一度成为各大电视台与视频网站的新宠。
由于青春偶像剧自身独特的作品风格与广大的受众群体,其影响力在众多类型剧中不容小觑。基于青春偶像剧受众群体广泛,各大卫视通常都将青春偶像剧的播出时间安排在固定观众相对较多的黄金时段(晚上19:30-21:00的时间段),此时间段被当今电视台看作是收视率全面争夺的时间段,经《何以笙箫默》、《亲爱的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多部青春偶像剧播出情况调查,可以清楚发现,在此时段播放青春偶像剧通常能够使电视台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同时,由于青春偶像剧的创作背景贴近生活,剧情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各类广告商对青春偶像剧也青睐有加——各类商品通过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渠道插入电视剧内,并通过剧中角色口述与推荐的方式达到广告效果。
由此可见,青春偶像剧在中国内地电视剧市场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在由电视剧产生的经济份额中占有量较大。
但是,该类型剧的受众主体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年男女,主题以浪漫的爱情为主,剧情内容又相差无几,因此,青春偶像剧常常为大众所诟病。在国内,大部分研究学者将目光焦点放在了研究青春偶像剧的负面影响上,对该类电视剧的研究与评判不够客观公正,缺乏应有的公允性。
尽管如此,青春偶像剧依然在众多类型的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并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不断发展,必定有其合理性。
本文希望通过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等手段,并结合大众传播学的文化传承理论、把关人理论、示范功能理论、娱乐至死理论,以近三年热播的青春偶像剧(如2016年下半年的《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年上半年的《亲爱的翻译官》、2015年的《何以笙箫默》等高收视率青春偶像剧)为例,剖析青春偶像剧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给予青春偶像电视剧应有的客观评价。
2 青春偶像剧的定义与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各电视台从原来的由国家统一管辖、政府补贴,慢慢转变为如今自负盈亏的生存模式。电视剧由此从海外输入中国,登上了中国观众的电视屏幕,成为大众日常消遣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根据《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达882亿元。[1]
美国的M·格杜尔德说过,“类型是按观念和艺术元素的总和来划分的,即在某一类型的作品中,形式元素和道德情感、社会观念形成较固定的构成模式。”[2]即类型剧是因为有差别的主题、表达形式、剧作风格而形成的电视剧种类或样式。 论青春偶像剧的正面效应(2):http://www.chuibin.com/xinwen/lunwen_20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