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此诗写于至德二年八月,即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此时的杜甫被肃宗以离凤翔探家之名遣归。在自凤翔至鄜州的归家途中,诗人杜甫目睹民生凋敝,家国不在,又思及在战乱中苟且存活的家人,不禁心生慨然,悲从中来,遂作此诗。历经一年多时间,诗人再次回到自家的茅屋,发现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狼藉。诗人从“衣百结”“脚不袜”这一系列细微的穿着打扮入手,将战乱下破乱不堪的家庭惨状描摹无虞。“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两句,写家中绣有海上波涛图案的帐子因过度缝补而曲曲折折地裂开,原本帐子上的天吴和紫凤也被拿来应急缝在衣服上。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通过诗人细致的观察力现于笔端,体现其对家人处境的深深忧虑。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的家人和千千万万民众一样,遭受着战争与贫困的双重困扰。在这种敝衣砺食的环境下,诗人面对一片哀鸿遍野,自然忧心如焚。天宝十四年秋,在杜甫被授予右位率府曹胄参军之职后不久,在杜甫被授予职位后不久,终于得到回家省亲的机会,然而到家后的那一幕却让他悲痛欲绝。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诗中,他写道: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此时的妻子和孩子寄居在奉先,杜甫与家人分隔两地。隔着漫天的风雪,诗人心中一片苍茫。他挂念着无所依傍地寄居客乡的家人们,不忍心独自一人长久地飘零在外,只希望能够快速归去,与妻子儿女共担苦难与贫困。然而,他方进门便听到一篇凄楚的哀嚎,他的小儿子,竟已活活饿死了。消息如五雷轰顶,诗人自然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暴击,“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四句表达了这位悲痛万分的父亲内心字字声声的呼喊。他难以压抑住自己满腔的苦痛与悲愤,看着邻居们也泪流不止,便只有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因为家中缺乏粮食而遭致小儿的夭折。此六句是杜甫表白内心之笔,直截了当地倾吐失子之痛。
由家人悲惨的命运遭遇延展开来,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贫困交集。有一官半职的人家尚且无法满足温饱,普通的寻常百姓人家,更是受尽战争的摧残与折磨。这是杜甫通过探亲而发的所思所想,经由粗糙寡淡的五古形式衬托,质朴又深刻地传递出自身忧国忧民的情感态度。这一类诗句是杜甫笔下的寻常所见,通常用沉郁顿挫的笔调一一道来,体现战争的惨烈与残酷。
可在诗人具体摹写家人的诗行里,虽也充满了种种忧思与悲悯,却会蒙上了一层浅浅的暖色。如在上文提到的《北征》一诗中有言: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诗中虽有“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之悲痛万分,可写及家庭琐事时,却有对家中小女儿“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的可爱叙写。可见纵然家人身穿百结衣,面色白胜雪,补绽才过膝,身上也处处藏污纳垢,但到了杜甫笔下,却即刻转为温情之语。
这种在缺衣少食环境下,仍作温情语的写法,在杜甫笔下屡见不鲜。天宝十五年,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杜甫带着一家人逃往鄜州,寄居羌村。八月,心念祖国的杜甫离家北上延州,盼望为七月刚在灵武即位的肃宗效力,为平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但不幸在启程不久便被叛军捉住,押往业已沦陷的都城长安。 在长安,诗人心系家庭,望月怀远,写下诸多思念家人的诗作。其中《月夜》一诗颇为传神: 论杜甫以家人为题材的诗作(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