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社会惰化”克服和网络谣言治理(3)
“社会惰化”效应与网络谣言的传播,同属于群体动力学的性质,即个人在群体中,个人的思想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与自己独处时的思文评价有所不同。故而,他们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重叠。
1.从众心理在网上表现更为充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
这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时代,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时代,但同样,这也是一个需要“朋友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没有永恒的身份界定,有的只是你站在舆论的哪一边,而你的选择往往是从众的。
网络用户的身份辨别有一种标签,种种千奇百怪的标签将一个人划分到一个个小的人际圈里,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况下,网络用户便拥有了一群不认识的朋友,不再是一个人。80后、90后、小清新、文艺青年等等诸如此类,无形中,你便被拥有了你的标签与划分。你不想要这些标签吗?可以,可即便是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也是因为兴趣爱好的共同而促成的,这还是标签。否则,你是被孤立的那一个。
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加上社会惰化效应和责任扩散心理的影响,个体就会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出现所谓的“随大流”。最明显案例是明星的粉丝,他们因为一个标签而成为一个人的忠实拥趸,因为一句捕风捉影的话而开展两个阵营之间的对垒,也就是俗称的“撕逼大战”。或许用户本人不觉得这有什么对与错,但是,因为大家来自同一个阵营,因为大家喜欢、崇拜着同一个公众人物,因为害怕被孤立,被这个群体抛弃,所以就毫无理由地加入到这个骂架的事件中。
因为同样的身份而做某件事或许还有理由,那么,毫无根据的从众又是为了什么呢?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除了在场的目击者,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事件的真实发展?无数网民仅仅是看到了他人的评论,便群起对路过的18名路人进行了人格谩骂与侮辱。数以万记的网民以人性的名义讨伐了路人,然而,这群人中有多少人主动了解真相,他们又是凭着什么来扛起讨伐人性冷漠的大旗?不过是从众罢了,不过是害怕如果不这样做,别人会孤立自己罢了。仿佛加入到一个群体中,就不会受到针对性的伤害一样,因为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群体的支持。在今天,没有人是没有身份标签的,没有谁是独立于从众之外的,谁想成为被孤立的那一个呢?
2.责任扩散理论刺激网民不负责任表达
拉塔内认为社会浪费现象是因为集体工作中的“责任扩散”引起的。具体而言,当人们独立从事工作时,工作责任非常明确地指向自己,因此个体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然而集体工作时,工作责任没有明确地指向自己,因此人们不会认为工作责任应当由自己承担,而是倾向于将责任感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这是社会惰化的心理根源,也是网络谣言盛传的理论解释。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奔跑吧兄弟》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篇:
基于移动媒体终端的交互广告研究
“互联网+”与区域非物质...
卡通形象广告中“萌”元素的运用
青春微电影對弱势群体矛...
转型与重构互联网”對华...
谱写人性的华章――电影...
试论一步之遥中的元电影”意蕴【5119字】
试析日本忠臣藏”题材电...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