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氧化物对LiFePO4的影响研究(3)
图1.1 LiFePO4的橄榄石结构
1.3 LiFePO4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其中正、负电极为离子和电子的混合导体,组成正负极的活性物质一般具有自由嵌脱Li+功能的层状或隧道结构,且具有不同的嵌入与脱锂电位。隔膜是用来将电极的正、负极分隔开,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它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的传输通道。电解液为离子导体,是用来分隔离子传输和电子传输的,Li+主要分布在此。以橄榄石型LiFePO4为正极,层状石墨为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例,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 1.2 所示。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是通过Li+在正负极间的嵌入与脱出来实现的。
图1.2 LiFePO4电池内部结构图
在放电过程中,则以相反的过程进行,Li+从负极材料(石墨)中脱出,通过电解液和隔膜迁移至 LiFePO4的表面,经010 面嵌入到的 LiFePO4的晶格中。此时正极处于富锂状态,同时这一过程产生了从正极经外电路至负极的电流;而电池充电时,正极中的Li+从PO4四面体和 FeO6八面体之间的空隙(010 面)中脱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进入电解液,穿过隔膜,然后再经电解液移向负极(石墨),最终嵌入到石墨的晶格中,此时正、负电极分别处于贫、富锂状态,同时电子经外电路传递实现电荷的补偿,保证了正、负极间电荷的平衡;正是因为在锂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Li+在正、负极之间反复的嵌入与脱出,锂离子二次电池被形象的称作为“摇椅式电池”[8]。
LiFePO4作为锂离子正极材料进行充放电的机理与传统的正极材料 LiMn2O4、LiCoO2不同。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参与电极反应的是 LiFePO4与FePO4两相[9],具体反应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电池的电化学表达式为:
充电时:444LiFePO −xLi−xe⎯⎯→xFePO+(1−x)LiFePO+−
放电时:444LiFePO +xLi+xe⎯⎯→xLiFePO+(1−x)FePO+−
图1.3 LiFePO4充放电时的结构模型
由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出,电极反应是在LiFePO4和FePO4两相之间进行(如图 1.3),由于两相的结构相似,且体积相近,并具有相同的空间点群,预示了 LiFePO4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在充电的过程中,随着 LiFePO4脱锂变为FePO4相,晶胞参数a和b均变小,c略变大,体积减小6.53%,而密度却增加 2.59%,这恰恰弥补了负极的收缩与膨胀,使整个电池材料总体体积变化保持相对稳定。
1.4 LiFePO4容量衰减的原因
针对脱、嵌锂反应机理,最为经典的是“半径模型”(Radial Model)和“马赛克模型”(Mosaic Model)[10]。这两种模型都是根据LiFePO4首次充电后依据中子衍射实验观察结果提出的,它们认为在充电时,LiFePO4未能完全转化成FePO4从而导致首次充放电容量的损失。 马赛克模型(图 1.4b)认为充放电过程是Li+在LiFePO4/FePO4两相界面的脱出或嵌入的过程,但充电过程,是在LiFePO4颗粒的任一位置发生Li+脱出生成FePO4。随着Li+进一步脱出的进行,FePO4区域增大,未接触的死角残留的LiFePO4成为容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半径模型(图1.4a)同样认为在充电过程,Li+从 LiFePO4颗粒脱出变为FePO4,形成LiFePO4/FePO4界面,该界面随着 LiFePO4变为FePO4向内推进而逐渐减小,当充电电流与 Li+扩散出来的量不能文持平衡时,充电结束,而此时颗粒较核心位置的部分LiFePO4未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了可逆容量的损失;在放电过程,与上述模式相同,Li+嵌入该两相界面,界面逐渐远离内核并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造成部分FePO4不能完全转化为 LiFePO4。实验证明,LiFePO4的充放电效率一般都低于100%,这与 FePO4未能完全转化为LiFePO4有关。LiFePO4颗粒中Li+的脱/嵌机理与合成温度、合成技术是密切相关的,经考证,LiFePO4的Li+脱/嵌过程并不是完全符合上述任一迁移模型,而是同时具有两种模型,即在“呈辐射状”迁移的区域上兼具有“马赛克”特征。因此,在室温下,当以小倍率进行充放电时,往往容易获得较大的放电容量,而以高倍率进行充放电时,因LiFePO4颗粒的利用率降低,导致容量低且衰减快。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纳米材料催化典型有机合成反应探索
下一篇:
简单有机酸催化下的绿色高选择性氯代反应
有机无机阻控剂对Pb、Cd的吸附特性及差异
氧化石墨负载MOFs的制备及...
乳化粒子大小对乳状液流变及稳定性的影响
铌酸钾-铌酸钴钡氧化物陶瓷的性能研究
高温下NaOH和NaHSO3预处理对...
钙钛矿型氧化物电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铁基非晶合金对偶氮染料褪色行为的研究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