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是实现“双中高 ”目的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改革一经提出,我国就将其确定为“十三五”的发展主线。改革的主题反映出一个清晰的问题意识和面向目标,现实和实际的指导意见非常强。这次改革也是保持经济“双中高”的实行准则和必然选择。
1.3.2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出来的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表现为资本、劳动力、资源等要素释放出新的有价值的活力。不难看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外的环境千变万化。站在国内的角度,中国当下处于在三期叠加的阶段,我们正面临着一些诸如供需错配、产能过剩等较为严重突出的主要矛盾,雪上加霜的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资源环境受到诸多约束,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站在国际的角度看,出口数量不断下滑,外贸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低谷期,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正处在两面夹击的囧境之下:一是发展中国国家追赶的速度明显大步伐加快,二是发达国家正处于再工业化阶段,导致我国低成本优势不再、制造业创新能力较弱。只有通过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高效快速转换,加快发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才能在当下的局势下依然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
1.3.3是产业踏入中高端水平的积极选择
虽然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制造业、国际投资的规模在国际上都出类拔萃,但是我国依旧处于大而不强的劣势:产业基本上长久的位于全球价值排名的中下端,在国际的言语权、国际上的竞争力亟待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很弱。我国产业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要想迈向中高端,那就需要把新发展作为指导理念,然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来达成清除产能过剩的目标、促进生产方面的要素的流动、完成经济上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通过此次改革,明确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业态和新的制度壁垒,发展新能源产业和动能。
1.3.4是解决现存突出问题的重要环节
我们国家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共存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然而显然供给一侧的矛盾更为突出。我们国家当前并不是缺乏需求,也不是需求动力不足,最本质的原因是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我们现在供给端的产品跟不上需求水平的变化,供给能力不足,毫不意外地会导致需求大批外溢,消费能力外流现象严重。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到外国旅游时大量购买境外产品或在国内找“代购、海淘”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使得境外购买成交量增长速度和趋势迅猛。所以从这方面着手分析,既然居民购买力,当然是境外的购买力如此旺盛,证明国内还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的。我们要想拉回海外消费,就必须要在国内产品市场上来一场"品质”,以跟上消费步伐的升级。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我们从生产一侧入手,消除体制上面的障碍,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使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能够快速适应新需求,并且蓬勃发展。
1.3.5是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的手段有两种,其一是供给管理,其二是需求管理。供给两方面的管理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分析并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而需求管理则侧重熨平短期的经济波动。宏观调控不仅需要需求方面的管理,而且也需要供给方面的管理; 不仅需要调控总量,而且需要调控结构;不仅需要短期的调控,而且需要中长期的改革。如果市场是充分并且有效的,那么需求刺激也就能够推动结构上的优化。但是从反方面来看,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有时需求政策下,经济拉动的作用是并不明显的,还很有可能使结构上的矛盾加剧, 而这时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江苏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3):http://www.chuibin.com/kuaiji/lunwen_2061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