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4.2研究的创新 10
2实验部分 11
2.1课题的提出 11
2.2合成路线 11
2.3仪器和试剂 12
2.3.1仪器 12
2.3.2试剂 12
2.4实验合成 13
2.4.1具有乙酰基保护的糖单体的制备 13
2.4.27-氧杂降冰片烯双丙烯酸酯系列衍生物的单体的制备 16
2.4.3单边加成产物的制备 18
2.4.4双边加成产物的制备 18
2.5化合物的光谱数据 20
2.6结果和讨论 28
3结论 29
致谢 30
参考文献 31
1引言
糖类化合物广泛的存在于生命体中,在大多数的生理过程中含糖化合物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在细胞的生长、血液凝固、免疫应答、细胞间信息传递、受精过程和胚胎形成等。糖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膜表面,通常以糖蛋白、聚糖以及复合糖等形式存在。糖因为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得到了科学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科学研究者们发现了人工合成的含糖化合物其他用途,其应用前景十分的广大的。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糖蛋白与糖基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来生成细胞或者识别其它的生物分子,由此可以模拟出它们的功能和特性。但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上帝不会掷骰子,如果想要使得含糖化合物具有仿生功能,首先必须使得含糖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分布、糖基分布等结构上达到稳定可控。随着这些年来科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的可控/“活性”聚合方法[1]科学研究者们发现了在分子结构上调控含糖化合物的结构的可能性,因此,科学研究者们对人工合成含糖化合物的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
大多数的“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如开环易位聚合(ROM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和阴/阳离子聚合等都已成功运用于含糖化合物的活性/可控合成上[2],并且得到了一系列的含糖化合物。
含糖化合物现已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它参与生命体内很多的行为,包括细胞识别,细胞增殖,信号传递和病原体感染等[3]。在癌症等疾病治疗方面化疗、放疗等损害生命体生理功能的治疗方式通常是没有位点靶向性的,为了增加药物在生命系统中的分布,我们通常需要加入具有靶向性的配体,例如含糖化合物和蛋白质,来提高其治疗的效果[4]。
但是当细胞表面只有单个配体时,它产生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得两者能够更好的进行作用,科学研究者们合成了一种含糖化合物,使其主链上链接很多配体的,包括线形化合物,星形化合物,自组装成胶束、囊泡等纳米球体[5]。这种由几个乃至上千个原子、分子或离子通过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微观或亚微观聚集体,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所含的原子数目而变化的现象,被称为“团簇效应”。特定性能含糖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已成为当前化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制备含糖聚合物的难点在于其含糖化合物难以制得,因此,本文介绍了运用巯基-烯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具有乙酰基保护的异类含糖化合物。 巯基烯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具有乙酰基保护的异类含糖化合物(2):http://www.chuibin.com/huaxue/lunwen_20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