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作为一种可以将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的装置,是一种能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的重要媒介[5]。而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灵活和轻便的设计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二次电池[6]。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自从1991年Sony公司基于Asahi的专利成功实现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产品领域最主要的电源选择[7]。与其它种类的传统二次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工作电压(3.6V-4.0V)、高比能量(120Wh/kg-150Wh/kg)、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势[8]。表1为几种常见二次电池的性能对比[9]。
表1 几种二次电池的各项性能对比
电池种类 工作电压/V 比功率/(W/kg) 比能量/(Wh/kg) 循环寿命 记忆效应
铅酸电池 2.0 150 30-40 300-500 无
镍镉电池 1.2 170 45-50 500 有
镍氢电池 1.2 250 70-80 >500 稍不明显
锂离子电池 3.6 300 120-150 1000 无
1.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如图1.1所示,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部分组成[10]。电池正极材料一般包括嵌锂化合物(理论上具有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皆可),负极材料是储存锂的主体部分,一般分为碳基负极材料与非碳基负极材料[11]。电解质材料通常分为有机液态电解质、全固态电解质以及凝胶聚合物等,隔膜多为多孔的膜材料,其主要作用是隔离正极、负极,防止内部短路的同时也要使锂离子无阻碍通过[12]。
图1.1 锂离子电池结构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过程主要分为放电和充电两个部分:锂离子电池的放电过程,其实是锂离子的嵌入过程;而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其实是锂离子的脱嵌过程[13]。如图1.2以商业化电池为例,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富锂的正极中脱嵌,迁移至负极,负极材料中的碳与锂离子反应生成LiXC来固定锂离子,这在宏观上表现为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容量[14]。当锂离子电池放电时,LiXC发生分解,脱出的锂离子经过一层只允许离子出入的电解质层再次回到正极,这部分回到正极的锂离子表现为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15]。与充电相比,放电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部分损失,回到正极的锂离子越多,表现出的放电容量就越高[16]。因此,锂离子电池的高效稳定工作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正负极材料的释放输送和存储固定锂离子的能力,电解质的稳定性和合适的SEI膜等[17]。
图1.2 以LiCoO2为正极,石墨为负极组成的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6]
1.2 锂过渡金属原子硅酸盐概述 MOF支撑铁基电极材料的制备与储锂性能研究(3):http://www.chuibin.com/huaxue/lunwen_20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