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政府用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的资源有限,且政府在公共服务供应方面缺少专业的人士,公共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社会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变化的,不同的群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社会的发展和公民的生活离不开公共服务:社会公民离开水、电、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就无法正常生活;社会公民离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维护性公共服务就无法实现自身社会发展;社会公民如果离开政策性贷款、科技推广、咨询服务等经济型公共服务就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公民对公共服务的强烈需求,使得公共服务质量控制的研究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只有解决公共服务质量的问题,才能实现更好的满足社会公民发展的目的。
国内学者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质量控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供应链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迫切地需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根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完全信息静态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模型求解结果得:政府与公民联合监管可以分担政府监管责任,监督服务供给机构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服务供给机构之间存在竞争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监管效果而且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不会。从博弈结果中得到启发,进而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质量控制提出相应的策略。
1 相关理论及现状分析
1.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1)相关概念
①公共服务。是指依法享有权利的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相关工商企业在公众物品的供应中所负的职责。职责的范围是:纯粹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以及私人物品(存在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的生产和供给。[1]公共服务依照内容和方式可以归类为维护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以及经济型公共服务三大类。维护性公共服务是指有公共资源投入或者通过国家权力介入的,供给组织和公民以生产、生活、发展等所需的基础性服务(如水、电、交通等)。社会性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有公共资源投入或者通过国家权力介入的,满足公民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经济型公共服务是指有公共资源投入或者通过国家权力介入的,为企业及公民等从事经济发展需要提供的服务(如政策性信贷、科技推广、咨询服务等)。
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限的公共资金和公共服务生产效率的低下、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我国政府无法满足社会公民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运而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过去政府一手包办公共服务不一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有多个公共服务供给机构可以挑选,政府可以和品质较高的服务供给机构合作,向社会公民提供质量高的公共服务。在整个过程中,采用市场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将公共服务生产的职能转移给服务供给机构。职能转移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签订合同,确立契约关系(公共服务供给机构一般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当然,政府在向公共服务供给机构购买服务时,应当告知明确的数量,标准,范围等,并在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应阶段实施监督和评估。[2]
(2)研究现状
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研究现状。李军鹏(2013)指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起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并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理性官僚制”的冲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迎来了新时代。[3]王彪(2012)指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现了“善治”和“合作”的思想,而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的时候需要与社会、公共部门等各种组织交流,沟通,政府应当处理好治理者与合作者的关系。公共、多中心、网络等一些治理理论经常被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4]王旭嘉等(2014)指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管理时,可以将系统动力学作为基础,并运用逐一解构、流程再造,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出政策性建议。[5] 供应链视角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质量控制研究(2):http://www.chuibin.com/guanli/lunwen_20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