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音乐现状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川剧音乐现状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亲爱的网友们一直致力于川剧传统剧目音像资料的收集工作,从2,30年代阳友鹤,张德成等前辈艺人的百代唱片, 80年代的广播录音,电视录象,到现在火把剧团以及成都市川剧院的现场录音录象,大家都进行了精心的整理。作为川剧观众,我们对于传统戏是最喜爱的。透过这些珍贵的资料,也可看出川剧音乐在发展和变革中,前辈艺人倾注了他们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以《宫人井》里的耍水为例,解放前,男旦表演艺术家一般采取传统梭梭岗曲牌进行演唱,出场就是“青山青的多雅秀,绿水汪洋浪悠悠”;解放后,何国经
老师等在原有音乐基础上,谱腔演唱,将四川清音哈哈腔,四川民间音乐元素吸收进来,从而将“站在了船头观景秀”这一经典唱段推向全国。7,80年代的《红梅赠
君家》,《金沙江畔》,《蝶恋花》,《江姐》唱段中的“巴山蜀水要解放”“不要用哭声告别”等新创作剧目都进行了大胆尝试。虽然大家在当时热衷于讨论定音锣鼓是否合理,加了钢琴伴奏是否得当等观点。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这些音乐作品,她们都始终注意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许多改革成果也影响了后来川剧音乐的发展。
作为广大观众,我们也深知,川剧正在经历着历史的考验,那就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队伍及演出队伍的老化;川剧正经历着市场经济的考验,那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和对老观众的巩固与对新观众的争取;川剧已到了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形势下,少数川剧专业人士固执己见觉得老的东西就一定是糟粕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就一定要进行改革。岂不知,唐三千,宋八百,说不尽东周与列国的川剧是无数前辈艺人200多年在舞台艺术实践的智慧结晶,观众是它最大的受益者和最有力的发言人。作为观众中的一员,我代表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吁和诉求,我们不是不同意川剧以及川剧音乐进行改革,其实改革从川剧诞生至今就贯穿始终,如若没有改革,就没有五腔合一,没有改革,就没有50年代泸州川剧团率先开始的女声帮腔。但如何取舍,如何变革,要接受观众的意见,听取观众的呼声。
近年来,川剧陆续创作了《金子》,《易胆大》,《欲海狂潮》,《红梅记》等剧目,还拍了很多川剧电视。有些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受到观众的喜爱,而部分作品在改革发展的尝试中却没有很好的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舞台表演有时像比较传统的正剧,有时却像时下流行的滑稽小品。各种杂耍、特技,毫不新鲜,还有失误,只要是川剧就一定要上变脸吐火,俨然是一场川剧绝活大杂烩。许多作品歌不歌,舞不舞,甚至听不到川剧锣鼓的声音,全是所谓的电声音乐,帮腔也一味的变成了大合唱。有些演员在演唱中炫艺取巧,片面追求高音。近期上演的一些川剧电视剧,连川剧高腔音乐都失去了本味。试问这样的作品即或可以获奖,但凭心而论,它姓川吗?叫川剧吗? 我们不能说,在唱腔中用了几句越剧腔,几句豫剧腔,就叫作吸收借鉴了其它兄弟剧种。即或是采用四川扬琴腔,清音哈哈腔,也需注意音高,节奏,旋律的变化,尤其是川剧演员最弱的音准问题,切不可顾此失彼,生搬硬套。因此,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而不失传统,永远值得业内深思。
在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看《易胆大》的唱腔处理,以下文字转自于川剧论坛资深网友悠哉乐斋《我看易胆大》一文。“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收到了新老观众都喜欢的效果。在很多唱段中,基本保留了诸如[北一支花],[红鸾袄],[苦皮],[水底鱼]、、、、、、等曲牌的远汁原味,就是在谱腔中的一些唱段的关键字句中也用了“干唱”的技法,既在“词眼”上保留了高腔的徒歌特点,又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同时又亮了川剧婉转优美的唱腔和川剧演员驾驭声腔的基本功。在序幕中,用深沉吃重的“川江号子”的音乐语言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唱出了“漂啊漂,漂不尽的码头,走啊走,走不完的台口、、、、、、”一下就把人们的心收紧了,“匡”的一声蛮锣就把观众带到那暗无天日的时代。过去{红鸾袄}是“用于喜则喜,用于悲则悲”,而在易胆大决心要为师弟报仇时的一段中心唱段中,把两支不同宫调的曲牌[红鸾袄][一支花]联在一起套用,突现了剧中人物由悲而愤,由愤而怒,由怒而斗的思想过程,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一闹茶馆)中唱“吊孝思春”时,非常恰当地使用了[苦皮]的[一字][垛子],还加了[襄阳梆子]的音乐元素,借骆善人的力打麻大胆的气焰,使人感到无比的痛快。在骆善人威胁易胆大,调戏花想容一场戏中,先用高亢有力的[西皮倒板]的头子过门作背景音乐,充分衬托出易胆大的浩然正气。后又用[二黄散板][二黄平板][二黄阴调]组成套曲,很好地表现了花想容的无奈,骆善人的淫心,及花想容的悲愤。在配器上用碰铃伴奏[一支花]的谱腔和[阴二黄],进一步丰富了川剧的音乐表现力。在叫麻大胆出来磕头时,用[秧歌锣鼓]突显了戏班的喜悦和斗争的民间性质,也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我听了全剧音乐后感觉很舒服很过瘾,可以说,《易胆大》的音乐唱腔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时下,我们欣喜的看到成都市川剧院恢复了日常的传统折子戏专场,年轻演员在老艺术家的悉心栽培下,不断学习演出传统剧目,每周六热闹的悦来茶园里不光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许多和我同龄的年轻戏迷,大家爱好的都不是变变喷喷,而且原汁原味的川剧折子戏,高腔皮黄弹戏才是我们的最爱。所以我代表广大年轻戏迷由衷希望业内人士立足传统,遵循规律,把前辈的宝贵遗产进行最大限度的继承和挖掘,多排演传统剧目,对川剧高腔四大本头戏,四大记,五袍四柱江湖18本等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性的恢复演出,我想川剧网友们都会到场来扎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