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治病要寻根,写作教学亦如此。当今小学生不愿写作或写出来的文章存在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应试作文。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阅卷老师批改一篇作文的时间只不过短短几十秒,很多学生喜欢拼凑虎头猪肚豹尾的文章,只为在考试中得高分。这种写作动机太过于功利化,抱有侥幸的心理,抓住了阅卷过程中的漏洞,该动机并不强烈,持续时间短暂。在“应试性”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成了“敲门砖”,为应试而产生的写作动机有一定的激励因素,但“应试文章”毕竟是形势所迫,属于无奈,很难产生言语表现和创作的兴趣、冲动、激情。[3](p190)设想语文考试取消写作,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学生感动如释负重,写作欲望荡然无存;另一种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写文章不受任何约束也没有任何的指导,写作能力提高的很慢甚至停滞不前。
阅读对象的唯一性。写作是一种应用技能,应用于作者和读者之间,应用于特定的读者对象。不管写什么样的文章,都要注意读者对象。[4](p55)而现实情况下,儿童的作文的阅读者是使他们恐惧的教师,是霸道的评判者。他们的文章潜在的读者不可能都是教师,可能是父母、兄长或同龄人。而当他们面对的实际读者与潜在的读者不一致的情况下,其表达自己的愿望减弱,写作动机自然减弱。
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当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被忽视的时候,往往会对人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而对于儿童而言,家长的鼓励、老师的欣赏等外部动机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学生作文的阅读对象单一,学生作文的优劣由老师一人评定,而教师给予的评语往往是中心不明、逻辑混乱等太过宽泛,并没有真正的欣赏学生的文章,欣赏的人少了,学生无法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认可的喜悦,自我价值感相应的会降低,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造成写作动机减弱。[5](p19)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中也提到,小学生不愿意写及写出来的文章漏洞百出是因为他们已经产生了一种迎合心理,他们在写作时要看题目的要求,要看老师喜好,这些要考虑,哪些也要考虑,根本就顾不上说自己内心的话。管老师也极力主张要说错误的真话,不说正确的套话;说不好听的真话,不说好听的假话。
如今学生写作的流行病就是说假话套话,而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写作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写作的主要的目的是应用,但就现实情况而言,作文成了一种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文章制作,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应试技巧,他们心中没有读者,只有分数,没有写作的动力,写作也失去了基本的交际和应用能力。
二、读者意识驱动写作动机
读者意识写作理论并非无根之苗,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积淀。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就提出“形露易观”“显文露书”[6](p19)的读者意识写作观;五四时期阮真、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鲁迅等学者都很注重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众多的语文教育家之所以潜心倡导和研究读者意识写作观,是读者意识有其独到的优势。它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写作主体在写作中充分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写作主体的写作兴趣,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与真实的或虚拟的读者进行沟通、交流 ,使自身有话可说;提高写作主体对写作目的性的认识。 这种种优势归根结底都能有效地激发写作动机。 读者意识儿童写作的内驱力以管建刚作文教学为例(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