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文献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国外学者开始逐渐进入到网络民主(Cyberdemocracy)理论、网络空间治理(Cyberspacegovernance)理论的研究领域。HerbertBlumer对网络舆情提出了自己理解。在他的理解中,网络舆情是一种集体行为。人们在一定的公共场合与任意时段进行问题的讨论组成了这种集体行为[1]。凯斯·桑斯坦从群集化理论出发,对几十个有影响的政府网站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他发现网络上的观点意见很容易被引导,从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2]。Noelle-Neumann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建立在沉默螺旋理论基础上。她认为大众的意见对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多数人的意见会因为少数方意见的沉默而越发强硬,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大家的意见逐渐趋向一致,最终成为了引导大众的网络舆情。BrauchlerBirgit对东印尼Moluccan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在分析中他发现在网络中对立双方的针锋相对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有着“导火线”般的作用[3]。
2、国内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已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从中国知网搜索“网络舆情”关键字得到的文献发表数据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研究进度。从2005年到2009年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自2010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如下:
在国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王子文认为舆情演化的内在动力是“网络推手”的利益机制[1]。罗旭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意见领袖在沉默螺旋的作用下影响更为巨大[2]。王国华对“药家鑫案”进行了案例分析。他指出了在网络舆情的发展中,事件中各相关主体相互的作用与联系对事件发展的影响[3]。谭双林同样对网络舆情中各相关主体进行详尽的剖析,通过博弈论对网络舆情中各相关主题的相互博弈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分析中他发现网络舆情的推动力源于这些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4]。李澍淞认为影响网络舆情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标题信息的传播。他对意见领袖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视,认为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发展推动的作用不容忽视。喻国明对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他将网络舆情划分为“事件发生—网络爆料—媒体跟进—网络炒作—舆论形成—政府介入—舆情回落”这样一过程[5]。曾润喜研究分析了新浪发布的新闻。他详尽细致地剖析了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规律,他发现网民对事件的意见态度很容易受到信息获取真实性与便捷性的影响,在没有权威信息获取途径的情况下,网民容易对政府部门产生消极态度[6]。
参 考 文 献
[1]董竟.试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的构建与完善[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6 [2]陈力丹,吴璟薇.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从危机传播管理看突发事件应对法 57 条的修改
[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11:104-110
[3]唐钧.构建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J].信息化建设,2007,10:12-14
[4] 张维平 .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危 机 信 息 沟 通 机 制 的 社 会 学 分 析 [J].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2006(4):103-106
[5]魏玖长,赵定涛.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12):1783 [6]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2):52-56. [7]罗旭.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舆论领袖研究:演进与规制[J].探索,2012(4):188-192 [8]王国华,张剑,毕帅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研究——以药家鑫事为例[J].情
报杂志,2011, 30(12):1-5.
[9]谭双林,张韦.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权利的博弈[J].电子政务,2011(12):43-48. [10] 喻国明 , 李彪 . 舆情热点中政府危 机干预的特点及借 鉴意义 [J]. 新 闻 与 写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http://www.chuibin.com/wenxian/lunwen_20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