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通过文献调查、实物分析和田野调查法,探索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在学校乡土教育中的利用现状。

第二,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能够与主流课程更好结合的方式,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参考意见。

1。2。2研究意义

从教育层面上来说,费孝通先生曾在《忆小学乡土》中表达了自小接受的乡土教育对于他人生的影响。[[[] 费孝通。忆小学乡土[N]中国教育报,2008-7-24(8)]]以致于他后来写就《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著作都是来源于乡土。他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他所说的基层,是指“乡下人”。在早已是繁华大都市的上海,城市里的人们不再靠种地谋生,似乎也就脱离了“乡土性质”。人们对自己所生存空间的文化关注度降低,而更加愿意去接受外来文化,儿童被送入“双语幼儿园”开始自小接受外国语言和文化熏陶,以便日后更具“国际化视野”。他们在课堂上习得大量科学文化知识,课业繁重,考试能够取得高分,却对其所生存的社会不了解、不关注,知识丰富却缺少走入社会的实践能力,导致其难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从文化层面上来说,乡土教材是地方乡土教育发展理念的最直接体现,同时也反映着地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在2016年《上海蓝皮书:文化》报告中指出:“未来30年,上海建设全球文明城市。”[[[] 荣跃明,郑崇选。上海蓝皮书: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6)[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全球文明城市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化愿景,在这个愿景之下推动的上海城市发展,文化是其核心内容。仅仅通过城市建设去打造文化氛围是不够的,还需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有足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些都需要从教育抓起,更具体地说是乡土教育。乡土教育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是学生所居住地方的地理、历史、民俗等内容,因为是学生所生存的空间,学生自己本身也有着乡土体验,也更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锻炼实践能力。乡土教材可以使学生自小接触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从培养孩子的热爱家乡之情开始,进而升华到热爱社会、热爱国家。文献综述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乡土教材的开发,无疑是对上海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活性传承。乡土教材的内容本身就存在地方对文化的选择、重组、建构和创新等内容,是地方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同时,系统的课程内容也使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和“繁殖力”。我国乡土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上海的各个区县也从实际出发开发了大量乡土教材,但是学界至今未对上海地区的乡土教材的利用和发展等问题进行集中、系统的研究,对于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乡土教材的领域更是鲜有涉及。因此,从乡土教材的角度系统研究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仅能促使其形成一套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对于地方文化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3研究现状与方法

1。3。1研究现状

1。3。2 研究方法

(1) 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等很多学科会采用的常用研究方法,它的核心内容是与被调查对象一起生活一段时间,通过观察、采访等手段,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英国功能学派奠基人和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都是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的奠定者。本课题并非纯粹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因此,田野调查只是作为获取资料的方式,并未采用严格的民族志调查方式。笔者参与了实际的乡土教材编写工作,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手艺传承人等都做了访谈、问卷等形式的调研,通过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获得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内容。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物理课程科学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及纾解方式研究

均衡视野下的城乡基础教...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以上海地区为例

《专业标准》视阈下中学...

中学历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从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40638字】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

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能兼容道德【8220字】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