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3。6  道德自我认同感对判断的影响 10

4  讨论 11

5  建议与对策 11

5。1  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11

5。2  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12

5。3  基于社会层面的建议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MJT道德判断两难故事测验 16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转型,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流动儿童通常是指15周岁以下,随着进城务工的父母在城市中学习和生活的儿童。流动儿童面临着普通儿童没有很多困难:城乡间的巨大差异;经济条件的限制;接受教育的忽视……等都会影响流动儿童的道德判断,导致流动儿童行为的偏差。本文主要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动儿童道德判断阶段的判断,探寻流动儿童道德发展特点,并为流动儿童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的建议。

1。2  研究意义

对流动儿童进行道德判断发展特点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流动儿童所处的道德发展水平,明确流动儿童道德发展现处的阶段以及该处阶段的特点,本文对流动儿童的道德判断研究扩展了对道德判断的研究领域,能为今后道德判断的研究提供资料。文献综述

1。3  实际意义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道德两难问题的情境,使流动儿童处于两难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来判断其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为未来流动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奠定基础,促使流动儿童以后更好的发展。

1。4  道德发展的理论基础

1。4。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近代最有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设计了一些对偶故事,其中涉及道德价值相关内容,让儿童对行为进行判断,分辨是非对错,并说明理由,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概括出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自律(10岁之前)和他律(10岁之后)两个阶段,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具体划分为4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认识单纯的规则进化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是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1。4。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水平可以反映一个人道德能力的高低,他创造性地提出“道德两难法”,让儿童思考面临的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找到他们认为满意的答案,从而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判断[1]。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三水平六阶段,这六个阶段的顺序都是固定不变的的顺序:

(1) 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zhuyi阶段;

(2) 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和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阶段;

(3) 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则与守法的道德和普遍的伦理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同于成人的道德标准,而是来自于内心,因此,激发儿童内在的发展是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2]。

上一篇:流动儿童道德认同的发展特点研究
下一篇:流动儿童的道德动机特点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对汉语...

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从道德主体的关系结构谈境域中的道德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现状及思考

家庭教育观对儿童成人化的影响研究

小学骨干教师在流动学校影响力的发挥

多元智能理论下对学前儿童玩教具的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