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引用艾森克对人格维度的划分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指粗暴的对待他人,反对管束的行为,包括敌对性、反抗性、攻击性等行为。在课堂中具体表现为争吵、喧哗、顶撞教师及班干、恶作剧等,具有外显性;另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指退缩性行为以及某些具有“神经质”特征的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心不在焉、发呆、神经过敏等,具有内隐性。在小学阶段,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趋向于外向性问题行为。也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三类。

4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引发小学生产生课堂为题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学生自身、教师素质、学校制度、家庭环境等都会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在这里,我仅结合为期两个月实习的所见所闻进行分析与归纳。

4.1  学生因素

4.1.1  先天因素

研究显示,母体在怀孕期间经常性的情绪不良,烦闷苦恼,过度的悲伤或恐惧都会使胎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的供血量,影响胎儿的发育。另外,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某些强效的药物或因难产导致婴儿缺氧以及婴儿在婴儿期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都会造成婴儿脑损伤,对以后的行为、学习和交际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行为怪异的同学一句“你大脑缺氧啊”之类的笑话,有时不一定就是笑话。也有学生存在视听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内向性或外向性问题行为,进而扰乱课堂秩序。

例:我在实习的期间里,就遇到一个智力有点低下的学生。从表面上看,他和其他学生无异,但只要一交流,就会发现他的不足。他是令老师们头疼的学生之一,上课积极发言,却答非所问,常引的同学们哄堂大笑,扰乱课堂纪律。

4.1.2  认知水平

当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达不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超过了同龄人水平,都会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的就是学习好或学习差的学生同样会扰乱课堂纪律。成绩好的同学在教师教授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对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显得不耐烦,总想表现自己;成绩落后的同学,接受能力自然较差,对于知识点要反复讲解才能接受。因此在对课堂内容不能掌握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和厌恶感,引发问题行为。

例:好学生会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并不少见,我实习的班级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长相十分乖巧,成绩好,是老师们偏爱的类型。由于课上讲的知识他已经学会,经常在老师还未发问时就说出答案,不给其他学生思考的时间。甚至还嘲笑别人,从而扰乱课堂秩序。

4.1.3  意志力薄弱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神经系统发育还没有完全,意志力薄弱,注意力缺失。经常不自觉得被与课堂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有时也会将课外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做些心不在焉的小动作,发呆等,这些都属于内向性问题行为,然而这些行为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不由自主,不能自控的行为。

例:我曾帮别的老师代过几节课,他们班级的窗户边有几棵绿色的小盆栽,经常有学生看着盆栽发呆,一节课要提醒多次,使原本完整的一节课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效率低下。

4.1.4  寻求关注的需要源]自[吹冰^`论\文"网·www.chuibin.com/

艾里克森(Erikson)指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的天性。一些学习成绩较差且没有特长的学生无法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教师及同学的注意,只能另辟他经,表现出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来引起他人关注。当问题行为出现,并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便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使学生以为只要违纪就可以得到关注并不断强化。这种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经形成,便会反复的出现。

上一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况

小学生作文题材拓展研究

小学教龄三年内教师的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

小学语文教师要课堂教学艺术的策略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舞蹈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中班幼儿合作认知水平现状及问题培养策略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