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95%

综上而言,被试儿童的抚养人均为其直系亲属,且抚养时间基本为一年以上。这样的抚养人结构在客观上基本符合本研究的要求,可以保证假想伙伴家长结构性访谈问卷的顺利进行。

(二)关于假想伙伴的判定结果以及分析 

根据前文介绍的评判方法,儿童和家长的结构性访谈结果一致性达到93。75%,最终确定在60名被试中,有27名儿童出现了假想伙伴现象,占被试儿童总数的45%。假想伙伴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上的分布(见表3)在这27名出现假想伙伴的被试儿童中,有14名被试儿童的假想伙伴类型为拟人化的客观实物,有13名被试儿童的假想伙伴类型为幻想伴从,并有48名儿童出现角色自居的类假想伙伴现象。如一名大班幼儿在近2周的时间里每次玩娃娃家时都像一只小狗一样行动,如接受“主人”抚摸,用嘴叼回“主人”丢出去的玩具。另一名大班儿童在平时生活中称自己为“爱丽丝公主”,只有当小朋友和老师叫她爱丽丝,她才给予回应。具体的假想伙伴基本特征在性别上的分布(见表4)

表3 假想伙伴在不同年龄组/性别上的分布论文网

项目 年龄 性别

5岁 6岁

有假想伙伴 9(36%) 18(51。43%) 9(34。62%) 18(52。94%)

无假想伙伴 16(64%) 17(48。57%) 17(65。38%) 16(47。06%)

表4 假想伙伴基本特征在性别上的分布

男生9人 女生18人

假想伙伴的性别

男女男女皆有

无性别 8(89%)

01(11%)0 2(11。1%)

14(77。8%)02(11。1%)

假想伙伴的数量

一个两个及以上

8(89%)

1(11%)

18(100%)0

假想伙伴的种类

人动物其他

假想伙伴的年龄

比儿童大

和儿童一样大

比儿童小

不知道

假想伙伴表现形式

拟人化的客观实物

2(22。2%)  

  11(61%)

幻想伴从 7(77。8%) 7(39%)文献综述

从儿童假想伙伴判定的结果来看,儿童出现假想伙伴的现象达到45%,已经超过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在5~6岁的儿童中,假想伙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为何在5~6岁儿童中,假想伙伴现象如此普遍呢?原因和现代家庭结构、社区环境变化分不开。核心家庭(即仅由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在家庭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儿童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儿童进行亲子互动,社区邻里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并不频繁,甚至相互之间都不认识,迫切的交往动机得不到满足,已有的研究结论表明,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大多是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他们与第一个弟弟妹妹之间似乎存在着五年的平均年龄差异,而对本次研究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存在假想伙伴的儿童中是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比例为96%也证实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促使儿童产生了假想伙伴现象。但是这并不是某种病态的表现,而是儿童排解寂寞的巧妙方法。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假想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真实同伴的代替和补偿。在整理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儿童的假想伙伴性别基本与自己相同。并发现男童的假想伙伴多是如奥特曼、变形金刚等“英雄”角色,作为一种精神支柱般的崇拜对象。而女童的假想伙伴大多是小猫、小狗、公主等需要保护的对象,儿童假想伙伴的种类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所接触的动画形象相关联。大多数女童的假想伙伴的年龄比自己小,这很有可能是与女孩因为崇拜母亲,生成一种渴望呵护、保护对方的母性情感。在访谈中,男生对假想伙伴的表述常常出现“很高”、“很大”“很强”等词汇。而女生对假想伙伴的表述常常出现“漂亮”“很长的头发”“很善良”。这些描述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对自己的期望

上一篇:初中科学实验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改进建议
下一篇:例举小學科學教育中的趣味化學实验【2163字】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笑点的性别差异以对笑话的评定为例

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与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对汉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

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

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研究【2772字】

基于安卓平台的二维码会议管理系统设计

“时尚与旅游”电子杂志的设计制作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

ASP.net+sqlserver会员管理系统设计

企业科研管理中统计报表...

华夫饼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电制造企业绿色供應链...

透过家徽看日本文化家紋から見る日本文化

农村幼儿教育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