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聚苯胺制备研究+导电性能(10)
2.5 0.722 45.9673 0.36 2.8 8.7391
2 0.474 46.1772 0.24 4.2 8.949
1.5 0.638 46.0994 0.32 3.1 8.8712
1 3.344 45.3626 1.67 0.6 8.1344
以2mol/lHcl为计算实例:
假设每次测定时电阻长度均为2cm,横截面积均为1cm2
3.4 结果分析
3.4.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图
用origin
软件
,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横坐标,以产物的电导率为纵坐标作图,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3.4.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图
从实验结果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改变反应中盐酸的浓度,产物聚苯胺的电导率亦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不是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反应得的产物的电导率越高,实验结果是呈抛物线形状,当盐酸的浓度为2(mol/l)时,产物的电导率达到最高值4.2(S/cm)。距离浓度2(mol/l)较近的地方的电导率也较高,1-2之间,2-3之间,浓度改变相当明显。
3.4.2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聚苯胺产量的关系图
用origin软件,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横坐标,以产物的质量为纵坐标作图,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3.4.2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与聚苯胺产量的关系图
从实验结果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改变反应中盐酸的浓度,产物聚苯胺的质量亦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不是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反应得的产物的质量越高,实验结果是呈抛物线形状,当盐酸的浓度为2(mol/l)时,产物的质量达到最高值8.949g。浓度为1.5-2.5(mol/l)之间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物的产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综上所述:在聚苯胺的制备过程中,反应物盐酸的浓度严重影响着产物的质量,以及聚苯胺的导电性能,实验证明,当盐酸的浓度为2mol/l时,无论是产物的浓度,还是产物的电导率都达到最大值。
3.5样品
图3.5.1 烘干后刚从烘箱中取出
图3.5.2 取出一段时间后
3.5.1分析
如图所示:上图是聚合后聚苯胺样品刚才烘箱中拿出了的样子,颜色为微带宝蓝色的带亮光的固体,而下图是在空气中放置片刻(约1分钟左右)后颜色,为黑色。由此可见,导电高分子在空气中不稳定,易变色,容易被空气氧化。而且经过烘干处理后的聚苯胺样品,虽然为固体,可是质轻,易于研磨,轻轻用手一捏就会变成黑色粉末,所以易于做红外分析。
4产物性能分析
4.1以2mol/l盐酸制备的聚苯胺为样品,进行产物的性能分析:
将得到的2mol/l盐酸制备得到的聚苯胺样品取少量固体碾成粉末,与 KBr晶体一起研磨后压片进行测量。红外谱图如下页所示:
分析:
从红外光谱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出,2mol/l 盐酸参与聚合反应,并且参杂后生成的聚苯胺的吸收峰很明显,各特征吸收峰代表的官能团分别是:3432cm为分子中C-H的伸缩振动的特征吸收峰,2924cm为分子中 -H伸缩振动,1640cm是羰基(C=O)的特征吸收峰,1550.6cm 为一NH一(C6H4)—NH一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1 461 cm为苯环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1388 cm 为 一NH 一(C6H4)一NH一中C—N 的特征吸收峰 ;1 233.5cm为—C—C的特征吸收峰,1061.6为醌式结构的特征吸收峰;786 cm 为苯环中 c—c 的弯曲振动特征吸收峰和 一(c6H 4)~ 中 C—H的特征 吸收峰。 由于掺杂使分子链中的电子云密度下降,降低了原子间的力常数 ,产生诱导效应 ;同时 ,由于掺杂 的作用 ,分子链 中电子 、电荷的离域化作用增加 ,形成共轭结构,产生共轭效应。两种效应(共轭效应,诱导效应)的结果均使基团的振动频率下降 ,因此,掺杂 后的红外吸收峰都比一般正常的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掺杂后改变最显著的是分子链中的醌式氮原子的振动吸收峰。参杂后醌式的特征吸收峰仅为1061.6,比正常的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较大,并且吸收峰与正常的相比也是比较宽,而且吸收是比较大的。其他吸收峰虽然没这么明显,但是也有不同程度的向低波数移动,表征醌式结构中 c—c 的伸缩振动的吸收峰 (1 550cm ) 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移动;而苯环上的特征吸收峰 (1 461 cm 和 1 233cm 处) 变化较小。这些都说明掺杂的主要部位确实发生在醌式碳原子上,而不是苯式碳原子上。分子是由苯式结构和醌式结构组成 ,在分子链上 ,胺基上氮原子的价状态为 sP3 杂化 ,亚胺上氮原子的价状态为 sp2杂化,前者的s 成分较小,因为 s亚层比 P 亚层更靠近原子核,收到原子核的吸引力强,接受质子的能力较弱;因此,根据有机酸碱理论,胺基的碱性比亚胺的强,即更容易接受质子。按理说 ,掺杂时的质子化反应应优先发生在胺基上 。但当在亚胺上的氮原子上发生质子化反应时,其产物 中氮原子所带的正 电荷可通过共轭作用沿分子链分散到邻近原子上,从而增加了体系的稳定性;如质子化反应发生在胺基的氮原子上,则不利于电荷的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较差。
共11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上一篇:
年产1万吨门窗用PVC异型材车间工艺设计
下一篇:
1万吨年气相氧化甲苯制苯甲醛工艺设计
丙烯酸接枝改性聚偏氟乙...
与防水剂共浴硬挺剂的制备
氧化石墨负载MOFs的制备及...
纳米二氧化钛的机械粉碎...
巯基烯迈克尔加成反应制...
不同前驱g-C3N4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脂肪族聚酯的三元多嵌段...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