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福利院教养方式与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的关系研究(3)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学习过程中,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感恩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来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 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
常规儿童能够在学校学习和家庭中受到来自家长、老师、同辈的相互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感恩教育。
而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福利院儿童较普通儿童来说,有更强烈的孤独感体验;有研究表明,福利院儿童在倔强性上是明显高于普通儿童的,其情绪性也明显高于普通的儿童,福利院女童比普通女童则更具有内倾性。(陈衍,陈庆良,2002)
这就是说,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福利院儿童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情绪行为有很大的波动性,在情绪控制能力上远远不及普通儿童。福利院儿童也比普通儿童更具有内倾性,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形成内向的性格。
其次福利院孤儿还具有很强的身份拒绝敏感性这一特点,即对自己因为身为孤儿的身份,而产生强烈的消极反应,如自卑,愤怒,缺乏安全感等等。(王汪洋,杨薇,申继亮,2012)
Stephan在1996年第一次提出了身份拒绝敏感性这个概念。他认为, 所谓身份拒绝敏感性就是在地位卑微的群体中, 群体外的人们,消极地定位该群体的社会表征,使得该群体容易产生一种群体焦虑, 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对拒绝信息的焦虑地预期、准备性知觉及过度反应的倾向,这就是身份拒绝敏感性。也可以说是由于侮辱和偏见的影响, 个体对由于自己的身份和可能遭到拒绝的感知会引发个体强烈的消极反应。
例如,在现在的社会交往中, 孤儿一旦被贴上孤儿群体的“身份标签”,人们就会认为具有这种身份的儿童会有较多的问题行为,公众就会产生这样的理解,这种身份的儿童都是能力低下者, 并且因为他们是没有父母的孩子而被定义为特殊的群体, 有意将他们与普通孩子划分开来,于是“孤儿”便成了一种身份污名; 孤儿再接受到这种来自公众的消极社会评价与态度后, 便会将其内化为自我身份理解的一部分, 便形成了对孤儿身份的自我污名。于是,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 特别是在和自己的孤儿身份相关的交往情境中, 孤儿就会跟容易的去捕捉这些情境中的拒绝信息, 从而形成对这种拒绝的焦虑性预期和准备性知觉, 甚至会产生愤怒等过度心理反应,这就是孤儿身份污名的身份拒绝敏感性。
也就是说,一旦孤儿被打上群体的“身份标签”,在社会交往中,这些孩子往往会更加敏感的感知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也更加容易在人际交往中感知到负面定义,可见福利院儿童和普通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敏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在家庭成长的孩子,福利院儿童的特殊性,在其成长过程中,情感和行为的形成、认知会更加的敏感。
虽然专家一直强调身份标签的副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福利院儿童在儿童群体中确实具有特殊性,因此在进行群体研究的时候,并不能避免将其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但这并不等同于负面定义福利院儿童。
由于福利院儿童的这些特性,感恩教育在福利院院舍照顾模式下因此显得更加重要。研究者赵巧云在《孤残儿童生命发展的多重需求》中提出了孤残儿童的七项需求,在各种需求中都需要感恩教育作为前提。可以说感恩教育是孤残儿童在心理护理需求、心灵抚慰需求和参加适宜的生活劳动和扩大交往范围需求上的重要前提。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基于网络平台的质量功能展开(QFD)应用研究
下一篇:
南京“雨污分流”政策失效分析
单元型生产线的推拉结合生产方式研究
养老方式选择的代际差异以山西省太谷县为例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公共部门激励机制和激励方式问题研究
心理学与4C结合的营销策略...
新媒体对农民生活方式的...
浅析企业生产计划優化方式【1897字】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