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电子通信 >

高量子双碱阴极技术研究(2)

时间:2022-02-14 23:06来源:毕业论文
17 4。2 优化锑钾铯光电阴极厚度 19 4。3 采用高纯的锑、钾、铯 材料 19 4。4 降低锑钾铯光电阴极表面的 电子 亲和势 20 4。5 多信息实时监控 20 4。6 减小电

17

4。2 优化锑钾铯光电阴极厚度 19

4。3 采用高纯的锑、钾、铯材料 19

4。4 降低锑钾铯光电阴极表面的电子亲和势 20

4。5 多信息实时监控 20

4。6 减小电子与空穴在基底-阴极界面处的复合速率 20

结论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绪论

 

1。1 光电阴极的发展概况

当光照射在金属上时,物质的电性质将会产生一些变化,这种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的现象 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可分为外光电效应与内光电效应。外光电效应,或称为光电发射, 指的是在入射光照射的作用下,物体内的电子获得足够大的能量而逸出物体表面,向外发射 的现象。内光电效应,或称为光电导效应,指的是当入射光照射某种材料时所激发产生的载 流子在材料内部运动,使得该材料电导率发生变化。其中,从材料内部受光子激励而发射出 的电子称为光电子,从而形成的电流称为光电流,而可以利用外光电效应发射光电子的材料 称为光电阴极[1]。

1905 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对光电发射做出解释:光电发射是因为 材料内部的电子吸取了入射光子的能量,获得足够能量,从而克服材料表面的势垒逸出[2-4]。 光电阴极是光电探测器件中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很多的科研工作者目前致力于研 究开发的对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科研工作者共发现了六种主要的光电阴极[5], 见表 1。

 

表 1 主要的光电阴极

 

 

 

光电阴极名称 化学表达式 编号 发现年份

银-氧-铯 Ag-O-Cs S-1 1930

铯-锑 Cs3Sb S-11 1936

铋-银-氧-铯 Bi-Ag-O-Cs S-10 1938

钠-钾-锑 Na2KSb 1955

钠-钾-锑-铯 Na2KSb[Cs] S-20 1955

钾-铯-锑 K2CsSb 1963

外光电效应被提出之后,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它是一种表面效应,与材料内部 的电子无关。实际上,这是因为正电子亲和势(Positive Electron Affinity,PEA)光电阴极表面 的真空能级比材料内部的导带能级高,唯有在阴极表面被激发的电子才能获得足够能量,克 服材料表面势垒逸出,而材料内部的电子经过损耗与复合,渡越到材料表面,损失了大部分 的能量,逸出几率减小。1958 年,W。E。Spicer 提出了光电发射“三步模型”理论[6-8],即价带 中的电子吸收入射光子能量激发到导带,被激发的光电子在向表面运动的过程中将会发生各 种弹性及非弹性碰撞,到达表面的光电子最终克服表面势垒从而逸入真空。 高量子双碱阴极技术研究(2):http://www.chuibin.com/tongxin/lunwen_8974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