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认识过程的局限性和自身认知水平的约束,是导致其对复杂热点难点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对G20峰会的看法”上,171人认为“G20峰会体现中国对世界影响力增强,或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81人认为“开幕式惊艳全球,获赞无数”,45人表示“有所了解,但不清楚来历”,只有 12人认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值得”。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看待我国举办的重大活动,并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远景满怀期待。而少部分学生存在消极悲观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只是消极围观。贺义廉将消极围观解释为“围观者只是作为路过的旁观者,或浏览、或点击、或偶尔简短地发言、或转帖。”。 如简单发表对神州十一号发射成功的感慨,支持并转发网约车合法化新闻,以及为hpv疫苗获批国内上市新闻点赞。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了解只停留于表面,而对事件的缘由、历史背景等等都没有持续关注和深入探究,对事件评价较为肤浅。
2. 大学生对文化热点关注娱乐化,娱乐热点关注消遣化
大学生对文化热点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文化观。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对文化热点的关注呈现娱乐化趋势,以网络流行语、综艺节目和外国节日、品牌为主。他们对诺贝尔奖、工匠精神、二十四节气申遗、文化立法等文化热点并不了解,反而熟悉网红经济、娱乐圈文化和外国文化,例如王健林的先挣一个亿、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套路等网络流行词汇,还有部分学生极度追捧影视剧和明星,追求明星同款及品牌产品。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最熟知和最愿意关心的新闻排名第一的均为娱乐新闻。乔任梁自杀,王宝强离婚,其影响范围超过了中国女排获得金牌,超过韩国部署萨德事件。娱乐话题的活泼轻松性受到大众的喜爱,适当了解娱乐新闻可以缓解疲劳,但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娱乐新闻逐渐走向媚俗化和低俗化。大学生对文化和娱乐热点的关注内容反应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变化。大学生“对多元文化观念的充斥,不能区分出良莠,盲目地接受和追随。” 他们追求快餐文化,重物质轻文化,奢侈浪费,疯狂追星,给思政教育敲响了警钟。
3. 大学生对政治热点关注度低,不同群体间存在分化现象
对于大学生最关注热点的排序,时政排到第5位,可见多数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较差,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度与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关于“你对辽宁人大贿选事件”的态度一题,选择“不知道,没听说过”有178 人(男生64人,女生114人),选择“听说过,但是不了解”有73 人(男生20人,女生44人),选择“听说过,但不感兴趣”有 58人(男生9人,女生39人),只有 38人选择“了解,并持续关注”(男生31人,女生7人)。从结果可看出男生比女生更关心政治热点,男女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与生理结构、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有关。男生较于女生有独立的思想与全局思考能力,政治更符合男性的社会特性。而女生较为感性,倾向于娱乐新闻和民生新闻。
不同学科的学生对热点的关注程度不同。对于政治热点问题表示“不知道的”的文科生和理科生分别为41人、45人,艺术生21人,表示“不感兴趣的”的文科生有32人、理科生46人、艺术生29人,选择“持续关注的”的文科生占24%、理科生19%、艺术生10%。从调查结果可明显看出,文理科生相对于艺术生更了解政治新闻,但是在持续关注上各个学科的学生相差不大。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3):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