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被给力的根源

二人转被给力的根源
衡水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题论证(论证中不得出现研究人员、指导教师的名字)

  课题名称:探究二人转“被给力”的根源

  成果形式: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4月

  课题论证(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用途、国内外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万人围着二人转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近年来,一提到东北,我们就会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赵本山、小沈阳、东北二人转”。自2008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甘当绿叶,在捧红了小沈阳的同时,也让二人转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从而掀起了一股“二人转”的热潮。

  正在成长的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的骄子,草根文化的宠儿,它以其与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更不隔心的优势走入京城的“大雅之堂”,占据了东北城乡的舞台,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形成了“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现象。随着“看的人、学的人、关注它的人大幅度倍增,有人称此为“二人转”现象。

  东北二人转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中记载:首次出现“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州国康德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随着现代以二人转为主要票房号召力的类似于刘老根大舞台形式的选秀节目的层出不穷,演艺场所落户文化中心北京,以及二人转试图进入金融中心上海的计划的公布,让我们不得不对这种东北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刮目相看。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东北二人转“被给力”的根源,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辩证全面地透析二人转“被给力”的积极原因与消极影响,从而使人们摆脱二人转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保证满足其娱乐需求的同时,使得人们在欣赏时,能够笑得更从容,更健康,更有价值。借此希望人们用全面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二人转的传承与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出贡献。

  本课题的用途

  对二人转“被给力”根源的研究有利于探究中国当前人们的娱乐心理、价值观、审美口味以及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关注视角的转变。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传承文化理念,引导人们像对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对真正的东北二人转进行抢救与保护。从普通的欣赏者角度出发,真正的去理解东北大地的民间文化,并为二人转的研究提供一种有力的理论支撑。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二人转作为东北民间文化,从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到如今的人人皆知,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有的学者主要研究二人转产生的根源与发展历史,从二人对唱的现实表象背后追溯出二神对舞的神圣性爱仪式,透辟地阐明了二人表演模式中的“女爱男”的主题,例如:杨朴的《二人转的文化阐释》从东北民俗和信仰的历史脉络中去把握二人转作为近现代民俗艺术形式的发生根源;耿瑛的《二人转到东北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

  其次,有的学者侧重研究二人转艺术的表现特征,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演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幽默,对于二人转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精辟论断,这一观点在王兆一的《二人转史论》中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第三,有的学者对“二人转”该不该登大雅之堂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多数学者认为,赵本山、小沈阳等使二人转发生变异,这是对传统二人转的残酷驱逐。例如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小沈阳身上看不到艺术和美》以及《赵本山拿小沈阳忽悠中国很可怕》的论断是值得思考的,但同时被“绿色化”的二人转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二人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拯救与保护的,这一论点很好的体现于王蒙在《读书》(2009年第4期)刊发的《赵本山的“文化革命”》一文中,辩证的看待了二人转由俗入雅的这一过程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人转“被给力”的根源既是文化本身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目前人们的关注视角,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沉寂了三个世纪的东北二人转,在30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在文化娱乐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它所经历的这种由低到高的命运轨迹极具戏剧性色彩,随着对它的改革、传承的认识与实践的新发展,以至国外的针对性学术或语焉不详或隔靴搔痒,未能真正的解读二人转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二人转“被给力”现象的关注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这种供求关系大幅度变化的根源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足,相关领域对此了解的还不够全面,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