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形象

浅谈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形象
【参考文献】:[1]《鲁迅研究》,杭州大学编印。 第29页,杭州大学编印。
[2]赵树理:《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3]孙犁:《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
[4]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人民文学出版社。
[6]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
[7]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出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路遥:《平凡的世界》(全本),陕西人民出版社。 第39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9]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出自《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10]沈从文:《边城》,出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旺曾祺:《受戒》,出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要】: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由于受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陷入创作低迷和阅读与销售市场疲软的困境;但综观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其创作成果的丰硕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宛如一部中国农民成长发展史,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民从麻木、自卑到奋起、觉醒的过程。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以关注点的不同,大致可区分为鲁迅、赵树理等侧重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和沈从文、汪曾祺等关注人性、关注自我的创作;正是这两条线索构成了一部特殊的中国农民“成长史”。
【关键词】农村题材小说 现实主义 人性关怀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市场已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精英文学逐步淡出主流位置;大众文化异军突起;城市文学占据重要位置;少年作家写作异彩纷呈;甚至涌现所谓的身体写作等。在这样一个没有“英雄”的文学时代,中国农村题材小说转入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主要表现为作家等创作群体对农村题材的群体放弃、读者对农村题材小说阅读兴趣和购买兴趣的锐减以及新的农村题材经典传世之作的空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时代的作家和读者关注的重心已经由农村转向城市。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读者真的已不再需要农村题材小说?让我们关注我国当前的国情: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城乡差别的显著性特别是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明显优越于乡村,这无形中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另外,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之以往社会大大提高,使农村人口劳动力大量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的形式涌入城市,这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但是大量“农民工”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与城市相去甚远,往往不能和谐地融入所在城市,而是游离在城市的边缘,无法脱离农民的身份。也就是说,一方面,人们的文学兴趣与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自觉地发生了转移;另一方面,却仍有大量的农民及其农村生活或“农民工”生活需要文学和社会的密切关注。针对这一矛盾,对我们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应当认清当前社会形势,适应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积极地发挥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功能,以实现对农民、农业、农村等“三农问题”的关注。作为作家也应该积极反思,努力改变农村题材小说不正常的“低迷”现象。

[1] [2] [3] [4] [5] [6]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