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听后感 第3页
内容简介:交响诗《嘎达梅林》由著名女作家辛沪光所作,乐曲题材是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蒙族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军阀作斗争的历史事迹。音乐素材来源于内蒙民歌《嘎达梅林》。音乐向人们讲述了英雄带领人民反抗压迫斗争的全过程,作品以悠长而富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莫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无疑是中国交响音乐创造的的又一杰作。
关键词:嘎达梅林 交响诗 草原 英雄 蒙古王爷
正文:
作者与作品简介:
作曲家辛沪光,原籍江西。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受到江定仙、陈培勋等老师悉心培养,毕业后先后在内蒙歌舞团,内蒙古艺术学校工作、教学。由于她长期在牧区生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族民间音乐,对蒙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相当熟悉,在其作品中,多富于内蒙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草原气息,对草原牧民的生活、性格多有展示。辛沪光的作品有《草原组曲》、《草原音诗》、《草原小牧民》、《剪羊毛》、《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黄昏牧归》,还有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等。而辛沪光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就是她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此作品创与1956年,乐曲题材是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蒙族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军阀作斗争的历史事迹。音乐素材来源于内蒙民歌《嘎达梅林》。音乐向人们讲述了草原英雄带领人民反抗压迫斗争的全过程。作品以悠长而富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莫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另外收录《黄河幻想曲》由著名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改编而来,原曲的优美主题完全保留,钢琴的部份则由打击乐器,竖琴与独奏小提琴担纲,呈现更为雄伟壮阔的惊人力量。其他乐曲亦展现了大悲大喜,刻划鲜明的民族情感,在今日功利社会中听来更令人动容,无疑是音乐民族的理想典,在加上作品旋律优美、结构严谨,深受国人的喜欢,也是中国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又一个高峰。
作品分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单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让我们沿着嘎达梅林这一历史故事为线索,感受音乐是如何逐渐展开的?
很久以前的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在蒙族王府中担任旗军军务军职[梅林]的小伙子,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依照民族的惯例,被称为“老嘎达”,他和其他蒙古族人一样,以蓝天为帐、大地为床,过著无忧无虑的生活。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宁静、宽广的引子,引子部分的乐曲以嘎达梅林的故事开始,在弦乐轻轻抖动下,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颤音背景,展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辽阔的草原。随后,第一小提琴弱奏一个建立在g小调上的简短引子,并轻轻地以长音演奏出原民歌的第一句,句尾呈下行势,暗示故事以悲剧告终。同时也描绘出蓝天白云下,在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上,即将演绎嘎达梅林的出生和成长故事。简短的引子过后是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奏出主旋律,以弦乐奏颤音衬托,优美、流畅、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题,展示在辽阔无际的草原,孕育着一个民族英雄的出现主题表现辽阔宽广的草原以及牧民生活的和平景象,向人们呈现出一副详和的社会景象。
可惜详和的生活马上就要不复存在了,在草原上以蒙古王爷为代表的恶势力企图吞并草原来拓展他们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威胁到了嘎达梅林生长的这个部落,贪婪与险恶的王爷看中此区的水草肥美,一再无度的向善良牧民提出需索,爱好和平的嘎达梅林被逼无奈认清唯有挺身一战才能保卫自己可爱的家乡。此时乐曲表现用双簧管和单簧管交替演奏,突然又在伴奏中出现了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由平静转变为不安。引出的主题是用原民歌创作的。它具有环境的音型,带有不安、痛苦、无奈等复杂情绪,经多次在不同音区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又出现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复调的手法奏出第一主题。伴奏不断加强,构成了反抗与奋斗的情绪。乐曲随之展开,转入c小调,由铜管、木管分头在急促的分解和弦上奏出。在令人沉醉的气氛中,长号及大号阴森强暴地奏出了副部主题-凶残跋扈的王爷,与主部主题的嘎达梅林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谐和的和弦,带有不安定感的快速弦乐,和连续不断的木管乐切分音,预示著灾难与不幸的降临。
无法忍受王爷的压迫下,嘎达梅林勇敢地站出来号召族人抵抗王爷保卫家园,所以一支反抗恶势力的力量迅速的组成了,可有着正规军的王爷正准备对付他们。终于,当嘎达梅林率领的这群久经和平欢乐的天真之师碰上王爷的军队,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杀掠于是展开,原野上不再有以往的详和,取代的是杀伐与哀号声,清澈见底的溪流变成青年战士的血与妻女的泪。此时乐曲表现用小号奏出强而有力的副部第二主题,代表王爷的强暴镇压,在嘎达梅林的号召下,群众从各处集结起来,形成反抗力量,此一正面形象的音调,几经反复,将力度越推越强,音色亦越发明亮,音乐进入富有戏剧性效果的展开部。展开部是从马蹄声开始的。活泼的音调、多调性的织体,描写了表现四处集结起义的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曲调呈现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情绪,充满了乐观的气息和草原人民为生存而斗争的形象。
反抗形势越来越大,更多蒙古人民的豪气被激发,草原的其他部落纷纷来头,起义势力空前强大,王爷见此大惊,誓要除掉人民心中的英雄老嘎达。此时乐曲表现用如骏马奔跑般的短句音调,明亮有力,预示人民的力量开始聚集。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即嘎达梅林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奏出。表现反抗的怒火烧起来了。此短句不断移位反复,音色不断加厚,嘎达梅林号召的群众不断增加,弦乐低音部不出现的王爷主题,便构成矛盾、冲突和对抗的效果。给将要发生的大决战埋下了伏笔。
决定命运的大决战终于开幕了。嘎达梅林率领义军奋勇杀敌,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此时王爷提出用数十名嘎达梅林的俘虏,要交换嘎达梅林一人,否则将全部处死,嘎达梅林不愿背负不义之名,接受了王爷的交易,王爷趁机施计,使义军军心动摇,顿时一败涂地,嘎达梅林见状悲愤不已,眼见大势已去,全为自己一念之差,痛不欲生,更举刀自尽。此时乐曲以进入再现部,主部主题更明亮,表现嘎达梅林的起义之师与王爷的战斗全面掀起,随后反抗斗争的主题此起彼伏,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斗争的宏伟场面。反面形象的音调也交织进来,仍由长号演奏并有些变形。而后,在木管的三连音和钢琴琶音的伴奏下,弦乐奏出了第一主题,宽广而灿烂,意味人民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三连音下行伴奏又预示反动势力的镇压,定音鼓和钹猛烈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和最后一声悲壮的锣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在沉重的大锣声中缓缓的倒在了草原母亲的怀里。
此次反抗恶势力的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嘎达梅林唤醒草原人民的奋战精神,各部落齐聚反抗蒙古王爷的残暴统治,以蒙古为代表的恶势力终于招架不住了,最后被伟大的草原人民逐渐击退,草原上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大家更珍惜这得来之不易的和平,从此在蒙古人民的生活里,多了一个民族英雄的传说——嘎达梅林。此时乐曲尾声在徐缓的小引子下开始,悲壮而沉重的铜管,和带有悲痛伤感的弦乐,在哀悼人民的英雄,中提琴奏出了完整的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不断变奏,气氛亦逐渐由哀悼变为歌颂,伤感变为庄严,最后是长大的尾声,表现了人民对英雄的哀悼以及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斗争的决心,同时也歌颂了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全曲层次清晰,音响具有立体感。在创作中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旋律抒情而优美。旋律隐含着一种辛酸、哀伤,在这种感觉背后,则是草原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憧憬,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也并不为过。
参考文献:《嘎达梅林传奇》作者:扎拉嘎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