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开挖光面爆破设计预裂爆破起爆顺序(三芯拱炮孔布置示意图) 第2页

巷道开挖光面爆破设计预裂爆破起爆顺序(三芯拱炮孔布置示意图) 第2页
爆破所需的炸药总量Q和工作面一次爆下的 实体岩石总体积V之比,即q=Q/V,公斤/米³)
这是一个和那种要点参数,决定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岩石块度,钻眼和装药的工作量,炮眼利用率,爆破轮廓的整齐性以及威严的稳定性等。过高或是过低的炸药消耗量都将影响工程的经济和技术指标的降低。在爆破中,每爆破单位体积岩石所克服的巷道周边阻力随断面而变化,断面愈小所克服的岩石阻力愈大,所消耗的炸药愈大。反之,随着想到断面积的增大,想到周边并不是成比例增大,所一爆破单位体积岩石所需克服的周边阻力则相对减少,股炸药消耗量也随之减少。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炮眼直径和炮眼深度等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合理布置总跑眼数,按照各类炮眼不同的爆破作用,所需的装药量和装药系数。合理的分配装药量和装药系数,掏槽眼的装药系数一般为0.7~0.8.其他炮眼为0.5~0.7,光面周边眼则更小,应视岩石条件炸药性质和炮眼直径等因素而定。最后,与各个炮眼的和实际装药量计算出工作面的总装药量,再根据每循环的实际进尺,即可计算出单位实体岩石的炸药消耗量。然后根据爆破效果进行更正,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周边眼间距E     在光面爆破中爆破后岩石的平整成程度,与最小抵抗线W和周边眼间距E的比值K有关。实践证明当K=E/W=0.8~1.0时,能得到较好的爆破效果。
根据以上原则和实际经验,
a>.通常周边眼间距取400~700mm,
b>.在两邦和跨度大的拱顶上可取上限700mm,或接近700;
c>.而在拱顶两侧曲率半径小的地方,因夹制作用较大,为了有利于控制曲面,可取400~500mm,或接近400;
d>.在层里明显,节理、裂隙发育的松软岩层中,周边眼应适当减小,有时还可在两周边眼中间增加一个导向作用的空眼。
周边眼的最小抵抗线W值由周边眼密集度K决定。通常周边眼密集度K=0.8~1.0时,最小抵抗线为500~800mm。这同样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整如在曲率小的地方,W=值可取500mm,此时K=1.0.而在松散碎岩中,W值必须取大一些,最大可以达到1000mm,此时K值为0.5.
●.炮眼直径  炮眼直径是根据药包直径决定的。一般的标准药包直径为32~35mm,炮眼直径要比药包直径大4~7mm,这样炮眼直径就是36~42mm。目前国内药卷直径有32mm,35mm,45mm等几种。
由于光面爆破时周边孔的用药量,为使暴力沿炮孔均匀传播,抑制炸药的动力效应,可采用以下装药技术:
小直径药卷不耦合间隔常常再用的是药卷直径为25mm,药卷之间距离应大于其殉爆距离,一般小于10cm。为保证能够正常起爆,可增设与一条起爆线。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加大药卷,可以提高爆破效果,但对于炮眼直径增加,转眼速率明显下降。虽然由于炮眼直径增加可以减少炮眼数目,但从总的钻眼时间来看还是小直径更为合理。另外采用大药卷装药更加集中,爆破时对围岩的振动破坏更大,想到成型也不好,很难达到轮廓设计要求,故想到周边眼不宜才哟你大直径的药卷。
在光面爆破中,周边眼通常采用和其他炮眼相同的直径,而炸药则应采用小直径的药卷,以形成缓冲(不耦合),装药结构,并使炸药延炮眼方向均匀分布,但是药卷不能小于炸药的临街直径,以免造成不稳定的爆炸,甚至拒爆。岩石硝铵的临街直径不应小于25mm。
●.炮眼深度  炮眼深度直径直接决定每一个循环进尺,影响炮眼深度的因素主要有:巷道断面尺寸和掏槽方法,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钻眼设备,劳动组织,.确定合理炮眼深度的依据是:炮眼利用率要高(一般不低于85%);爆破成本低.根据以上要求可以分三个方面讨论:
a).合理的炮眼深度不需与具体的施工条件向适应。如现用的气腿式轻型凿岩机,较适宜的钻眼深度一般为2.2~3.0m。当钻眼深度超多3m,时由于钎子质量增加,使客服钎子阻力功增大;同时,眼深加大排粉也比较困难,,使眼壁阻力增加,能量消耗增大,有用功相应减少,结果导致钻眼速率显著下降。特别是在坚硬岩石中,炮眼深度不宜超过3m,。若采用凿岩台车配备重型凿岩机,炮眼深度可达3m以上。
b).合理的炮眼深度必须保证较高的爆破下效率。为了达到较高的炮眼利用率,除了考虑岩石条件和合理的炮眼布置外,还与炮眼质量和爆破材料,装药结构等有密切关系。如炮眼深度过大,在现有的凿岩设备条件下,若操作不成熟的话,凿岩质量,特别是对有严格质量要求的掏槽眼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而会直接影响爆破效果,降低炮眼利用率。此外,现用的岩石炸药威力较低,在坚硬岩石中进行深孔爆破,如不采取其他措施,也不能保证有良好的爆破效果。
(3).装药结构及起爆
装药结构及起爆是控制爆破作用范围,性质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爆破工作中不能轻视这项工作掏槽眼和辅助眼的装药结构如图所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