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开挖爆破优化设计(爆破警戒示意图+炮孔布置图+网络敷设图+巷道断面图+装药结构图) 第3页

巷道开挖爆破优化设计(爆破警戒示意图+炮孔布置图+网络敷设图+巷道断面图+装药结构图) 第3页
0.6=0.2kg,满足周边眼装药集中度在0.2~0.3kg.m的要求。
 =0.165×0.7×3/0.833=0.416kg
        ,取 =26个
(3) 工作面炮眼总数N
  + =17+26=43个
1.5.9  炮眼布置
   掘进工作面的炮眼,按其用途和位置可分为掏槽眼、辅助眼和周边眼三类。其起爆顺序为先掏槽眼,次辅助眼,最后周边眼。
掏槽眼布置:根据掏槽眼的方向,可分为斜眼掏槽、直眼掏槽和混合掏槽三种。
             a 斜眼掏槽  一般使用于各种岩石条件。主要有锥形掏槽和楔形掏槽两种。楔形掏槽在岩巷掘进中使用较多,多数情况下采用垂直楔形掏槽,巷道断面大,岩石坚硬时,掏槽眼数就多些。但因炮眼倾斜,掏槽眼深度受到巷道宽度的限制,循环进尺也同样受到限制。
             b 直眼掏槽  这种掏槽方法的特点是:所有的掏槽眼都垂直于工作面,各个炮眼之间必须保持平行;炮眼深度不受巷道断面的限制,可用于深孔爆破,同时也便于使用高效凿岩台车打眼。直眼掏槽的破岩不是以工作面作为主要自由面,而是以空眼作为附加自由面,基本上是利用爆破作用的破碎圈来破碎岩石。而直掏槽中采用角柱式掏槽,这种掏槽方法形式很多,槽眼的布置多采用对称式,易于掌握,所用雷管段数较少,易于实现全断面一次起爆。在一般中硬岩层巷道中使用效果很好,故采用较多。
 c 混合掏槽  因此方法比较烦琐,本设计不在说明。
根据设计条件及上述综合比较故采用直掏槽中的三角柱掏槽法布置掏槽眼。
掏槽孔分正、副掏槽。正掏槽为三角柱三空孔,副掏槽为一正六角形,共布置10个孔。由围岩系数及装药炮孔直径为40m 可取装药炮孔距空孔为150mm
周边眼与底眼布置:
         周边眼布置17个孔,周边眼间距为500mm,顶眼间距550mm,底眼和水沟眼布置7个,间距为600mm
辅助眼:根据已确定并画好的槽眼、周边眼之间的间距,均匀布置辅助眼,以求扩大掏槽获得均匀岩块并为光面爆破创造条件,共布置辅助眼9个。
1.5.10   各炮眼炸药量的分配
   槽眼:k取0.6,则:每眼装药卷数=3.1×0.6÷0.165=11卷
        槽眼总装药量=11×10×0.15=16.5kg
       辅助眼:k值取0.7,则: 每眼装药卷数=3×0.7÷0.165=12卷
               辅助眼总装药量=12×9×0.15=16.2公斤
       底眼与水沟眼:k值取0.5,则:每眼装药卷数=3×0.5÷0.165=9卷
               底眼与水沟眼总装药量=7×9×0.15=9.45公斤
       周边眼:根据经验,3m深的周边眼,采用单段空气柱装药法,每眼装
三卷炸药即可获得良好效果。
则:周边眼总装药量=17×3×0.15=7.65公斤
       因此,设计总装药量=16.5+16.2+9.45+7.65=49.8公斤
       设计雷管消耗量为49个,即43个每眼装一个雷管,再加上5段延时雷管和总起爆雷管
1.5.11  炮孔布置图:
二、爆破方式及网络敷设
1.装药结构
1.1装药结构类型:
光面爆破采用不偶合装药,一般不偶合系数为1.5~2.0,炮眼装药按装药集中度计算出的药量均匀装入炮眼内。为更好地达到光爆效果,周边眼采用导爆管、有2#岩石硝铵炸药(ø35×165×150)改进加工的低密度炸药(ø25×165×107)加竹片绑扎的串状装药结构(空气间隔不偶合装药结构);其它炮眼采用直径35mm标准药卷连续装药反向起爆结构。底板眼、掏槽眼炮泥堵塞长度为最小抵抗线。
1.2 不偶合系数
由于炮眼直径为40mm,周边孔所用药卷直径为25mm,故可取不偶合系数为1.6。
1.3装药结构图
2.起爆方式的选择
工业炸药现行的起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非电起爆法和电起爆法。其中,非电起爆法又可分为火花起爆法、导爆索起爆法和导爆管起爆法等。
 2.1  起爆方法的比较
我国工业炸药现行的起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非电起爆法和电力起爆法。其中,非电起爆法又可分为火花起爆法、导爆索起爆法和导爆管起爆法等。
a. 火花起爆法
  使用的器材主要是导火索、火雷管和点火材料。
  起爆机理是:点燃导火索,利用导火索燃烧产生的火焰引爆火雷管,再由雷管的爆炸能引起炸药爆炸。
  优点:操作简单易行,要求不高,容易掌握,机动灵活,成本低廉。
缺点:在爆破工作面点火,安全性差;无法在起爆前用仪表检查起爆准备工作的质量,不能精确的控制起爆时间;导火索燃烧是,工作面存在有毒气体。
b.导爆索起爆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