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表意表音性质讨论
文字是作为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体系和辅助语言起交际作用的工具而存在的。汉字作为几千年以来始终记录汉字而没有中断的文字体系历来是研究世界文字的学者关注的对象。关于汉字的性质向来观点众多,争论纷纷。随着研究者的不断增加以及研究的深入,对于汉字的性质,学术界的共识越来越多,汉字的性质也越来越清晰。汉字是世界上四大自源性文字之一,早期研究者通常把汉字认为是表词文字。汉字的一个方块字在语法层面上大多对应语素,在音系层面上大多对应音节,所以可以叫做“语素—音节文字”。在几种主要的古代自源性文字中普遍存在着由单纯的表词文字向语素-音节文字过渡的趋势。这一观点已经为国内外的文字学家所认同。大部分古老文字体系(埃及文字、前亚诸文字等)中不同符号数量的减少是靠发展音节符号或者辅音-音素符号来实现的;这些符号把主要保留用作定义符号的字符逐渐排挤出去。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减少不同符号数量的途径,这就是把表词字变成词素符号,词素符号的数量总是少于不同词的数量。
只有中国汉字彻底经历了这一途径;这决定于汉语历史发展的特点。如前所述,古代汉语基本上是由单音节词组成;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用这些单音节词加和的方法构成了更复杂的双音节词,然后甚至构成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结果,最初表示单音节词的汉字,后来开始表示与这些词相应的组成多音节词的根词素,由这些根词素构成的词的数量比这样的单音节词素的数量要多许多倍。例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总共约有420个语音结构不同的音节;如果考虑到其中许多音节有四声的差异,那么汉民族共同语语音不同的音节数量只有1500个左右。[2]汉语单音节词词素的数量略超过这个数字(包括同音字)。然而汉语不同词的数量却数以万计。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口语的词汇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在总词汇量中高达95%,很显然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再说汉字是表词文字是不正确的。汉字现在被认为是综合运用表音兼表意两种表达方法的“意音文字”的观点被广泛接受。[3]著名的文字学家裘锡圭虽然没有正面表示自己认可这种提法,但是从他的对汉字性质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他的研究主张与这个提法暗暗相合。现代汉语词汇中虽然双音节词占主要构成部分,但是单音节词和单音节语素仍然存在。几乎所有的单音节语素都具有构词能力并且这种构词能力还很强大。在一定的语言运用场合单音节语素表达词语意义的现象非常常见。为了语言的经济性和简明性而直接使用近乎文言单音节词便是典型的例子。汉字的构词语素单独使用时仍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个特点使得汉字的性质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很难明确地认为在现代汉语里词已经取代语素成为了汉语里可以独立存在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早在上世纪就有学者主张汉语应该分词连写,但是在实践上却基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表面上看,汉语分词连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至少可以减少由于汉字所代表的语素具有与前后语素成词的能力所造成的语义混淆。但是这样的主张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实践。中国人似乎对于词与词之间的间隔感到不适应,很多人都表示这对他们的快速阅读造成了干扰,更多的人表示不用分词连写他们也能几乎没有困难地明白句义。所以要分辨汉语中的词与非词语素是困难的,更是无意义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汉字表音化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