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及不良情况的处理 第4页
1.3.6 混和料的压实
a. 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定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b. 整形或摊铺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1%—±2%)时,应立即用轻型压路机并配合12t以上压路机,对结构层全宽内进行碾压。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一般需碾压6—8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lkm/h为宜,以后宜采2.0—2.5km/h。
c. 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土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撒少量的水,但严禁洒大水碾压。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加适量的水泥)或用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d. 在碾压结束之前,用平地机在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超高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出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可留待铺筑沥青面层时处理。
e.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应保证稳定土层表面不受破坏。
f. 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土,宜在水泥初凝前并应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1.3.7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养生
a. 养生时间
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分层施工时,下层水泥稳定土碾压完成后,在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宜养生7d后摊铺上层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养生7d后,方可铺筑基层。基层的养生期不宜少于7d。
b. 养生方法
1)宜采用湿砂进行养生,砂层厚宜为7~10cm。砂铺均匀,应立即洒水,并在整个养生期间保持砂的潮湿状态。不得用湿粘性土覆盖。养生结束后,必须将覆盖物清楚干净。
2)对于基层,也可采用沥青乳液进行养生。沥青乳液的用量按0.8~1.0kg/㎡(指沥青用量)选用,宜分两次喷洒。第一次喷洒沥青含量约35%的慢裂沥青乳液,使其能稍透入基层表层。第二次喷洒浓度较大的沥青乳液。如不能避免施工车辆在养生层上通行,应在乳液分裂后撒布3~8mm的小碎(砾)石,做成下封层。
3)无上述条件时,也可用洒水车经常洒水进行养生。每天洒水的次数应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稳定土层表面潮湿。
c. 交通控制
在养生期间未采用覆盖措施的水泥稳定土层上,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在采用覆盖措施的水泥稳定土层上,不能封闭交通时,应限制车速不得超过30km/h,禁止重车通行。
d. 做透层、粘层或下封层
1)养生期结束后,如其上为沥青面层,应先清扫基层,并立即喷洒透层或粘层沥青。在喷洒透层或粘层沥青后,宜在上均匀撒布5~10mm的小碎(砾)石,用量约为全铺一层用量的60%~70%。
2)如喷洒的透层沥青能透入基层,且运料车辆和面层混合料摊铺机在其行驶不会破坏沥青膜时,可以不撒小碎(砾)石。在撒小碎(砾)石的情况下,应尽早铺筑沥青面层的底面层。
3)在清扫干净的基层上,也可先做下封层,以防止基层干缩开裂,同时保护基层免遭施工车辆破坏,宜在铺设下封层后的10~30d内开始铺筑沥青面层的底面层。
1.3.8对于跨年施工的道路采取的措施
基层过冬时,应采取冬季覆盖保温措施,以防止基层开裂或表面受损,可采取先铺塑料薄膜后覆盖粘土的措施,减少和避免因气温的温差过大时产生温缩裂缝。温缩裂缝主要是受混合料中含土量的影响,并且气温越低时,含土量对其温缩系数影响越大,水泥剂量对其温缩系数也有一定影响。
1.3.9分段施工时接缝的要求
a. 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时,不宜中断。如因中断时间超过2h,应设置横向接缝。
b. 设置横向接缝时,摊铺机应驶离混合料末端。人工将末端含水量合适的混合料修整整齐,紧靠混合料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应与混合料的压实厚度相同。方木的另一侧用砂砾或碎石回填约3m长,其高度应高出方木几厘米。将混合料碾压密实。在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之前,将砂砾和碎石和方木除去,并将下承层顶面清扫干净。摊铺机返回到已压实层的末端,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
c. 如摊铺中断后,未按上述方法处理横向接缝,而中断时间已超过2h,则应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并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d. 集中厂拌法施工时的纵向接缝原则上应避免纵向接缝。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严禁斜接,并按下述方法处理:
在前一幅摊铺时,在靠中央的一侧用方木或钢模板做支撑,方木或钢模板的高度应与稳定土层的压实厚度相同;养生结束后,在摊铺另一幅之前,拆除支撑木或板。
1)同日施工的两工作段的衔接处,应采取搭接。前一段拌和整形后,留5—8m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应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和,并与后一段一起碾压。
2)每天最后一段末端缝即工作缝的处理:
在已碾压完成的水泥稳定土层末端,沿稳定土挖一条横贯铺筑层全宽的宽约30cm的槽,直挖到下承层顶面。此槽应与路中心线垂直,靠稳定土的一面应切成垂直面,并放两根与压实厚度等厚,长为全宽一半的方木紧贴其垂直面。再用原挖出素土回填槽内其余部分。第二天,邻接作业段拌和后,除去方木,用混合料回填,靠近方木未能拌和的一小段,应人工进行补充拌和。整平时,接缝处的水泥稳定土应较已完成断面高出约5cm,以利形成一个平顺的接缝。在新混合料碾压过程中,应将接缝修整平顺。
1.4平整度的重要性
1.4.1路基填料控制不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路基不均匀沉降。
1.4.2半挖半填路基的接合部处理不当、路基的压实度不足,路基压实机具不足,使路基土壤的密实度偏低,土体透水性增强,造成水分集聚和侵蚀路基,使路基土软化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1.4.3 特殊地基路段、路基防护排水不完善,路基修筑在软土地段,因软土的压缩性大,在自重的作用下产生沉降,部分路段由于路基的防护、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湿陷性黄土的不均匀沉陷、水流不畅,引起路基变形。
1.4.4在施工中,基层不平,无论怎样使面层摊铺平整,但压实后也因虚铺厚度不同,路面产生不平整;由于基层顶面的平整度允许偏差为10mm,当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作业时,尽管沥青混合料表面是摊平了,但该处因多出10mm松铺厚度,压实后仍出现低洼,这些说明基层不平整对路面平整度的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提高路基顶面和路面基层的平整度是路面平整度达标控制的重要环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