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养科学历发展史的论文 第2页
990年德国科学家Fischer 完成一些简单碳水化合物结构的测定。1912年波兰科学家Funk提出维生素的概念,并从半糖中提取出尼克酸;日本科学家uzuki同年也完成同样的工作,但是尼克酸防治糙皮病的作用直到1937年以后才由美国科学家Eluehjem 等证实。1913年美国科学家McCollum 和 Davis 以及Mendel 同时发现维生素A,维生素A缺乏导致夜盲症。1914年美国科学家Kendall 从甲状腺中分离出含65%碘的晶体化合物,命名为甲状腺由此证实碘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他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1918年美国科学家Osbome 和Mendel 通过动物试验证实钠的必需性。1924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和Mitchell 提出以生物价来评价蛋白质质量的方法。1926年荷兰科学家Jansen 和Donath 分离出抗脚气病的维生素,命名为抗脚气病维生素;接着,美国科学家Williams于1936年完成结构测定,并进行了人工合成,因结构中含有硫和胺基,因此又命名为硫胺素。1926年法国科学家LeRoy 通过小鼠试验证明镁是一种必需营养素。1927年美国科学家Summer证明酶是一种蛋白质。1928年美国科学家Hart及其同事研究发现铜与铁对血红蛋白的合成均是必需的。1928年美国成立营养学会。1929年美国科学家Burr GM和Burr MM发现必需脂肪酸亚油酸。1930年英国科学家Moore证实β-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前体。1931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组证明锰为必需微量元素之一。1932年美国科学家King和Waugh从柠檬汁中分离出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作用,瑞士科学家Reichstem随后在1933年人工合成维生素C。1932年德国科学家Windaus和英国科学家Askew从经过辐射的麦角固醇中分离分离出维生素D2,从而解释了美国科学家Hess和Steenbock发现的光照防治佝偻病的现象。接着,德国科学家Brockmann从金枪鱼的肝油中分离出维生素D3,而维生素D3的人工合成是由美国科学家Woodward于1953年才完成,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3年德国科学家Kuhn从牛奶中分离出核黄素。1935年他完成核黄素结构的测定和 人工合成,瑞士科学家Karrer等于同年也完成同样的工作。1933年美国科学家Williams从酵母中分离出泛酸,但是,直到1950年才由Lipmann等证明泛酸是辅酶A的成分。1935年美国科学家Rose开始研究人体需要的氨基酸,确定8种必需氨基酸及其需要量。1936年德国科学家Kogl和Tonnis从鸭蛋黄中分离出生物素,1937年匈牙利科学家Gyorgy证实生物素可以预防大鼠和鸡摄食蛋清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生物素的人工合成是由美国科学家Harris等于1943年完成。1936年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首次提出人类营养素供给量标准。1936年美国科学家Evans从麦胚油中分离出维生素E,证实为Evans和Bishop1922年推测的大鼠正常繁殖所必需的X 因子;瑞士科学家Karer完成了人工合成。1938年美国科学家Lepkovsky获得了维生素B6结晶。1938年美国科学家McCollum通过大鼠试验证实钾是必需营养素。1939年丹麦科学家Dam和Karer分离出预防出血的因子维生素K,同年Alimquist和Klose人工合成维生素K。Dam因维生素K研究成就获诺贝尔奖。1940年美国科学家Shohl采用结晶氨基酸溶液进行了静脉输注。1943年美国第1次发布“推荐的膳食供给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至今为止美国RDA已经修订10版。1945年美国科学家Angier等完成了叶酸的分离与合成,证明叶酸对孕妇巨红细胞性贫血和热带口炎性腹泻有治疗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胎儿的神经管畸形与叶酸缺乏有关。1948年美国科学家Rickes等与英国科学家Smith和Parker各自从肝浓缩物中提取维生素B12可用于治疗恶性贫血。英国科学家Hodgkin等于1955年完成了维生素B12结构的测定,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1953年美国科学家Keys 发现动物脂肪消耗量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发生率成正相关,随后又有报道表明动脉硬化病发生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1957年为解决宇航员饮食问题,美国科学家Greenstein 发明要素膳,以后又应用于临床的营养支持。1958年美国科学家Prasad 在伊朗锡拉兹地区发现了人类锌缺乏病。1959年美国科学家Moore 提出营养支持中最佳氮热比例为1:150(g:kcal)。1959年美国科学家Mertz和 Schwarz 的研究表明铬是胰岛素养的辅助因子。1961年瑞典科学家Wretlind 采用大豆油、卵磷脂、甘油等原料研制成功脂肪乳剂。1967年美国科学家Dudridk 成功地进行幼犬的中心静脉营养,同年又将此技术应用于外科营养支持,提出静脉高营养的概念(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 ,IVH)。1968年瑞典提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人民膳食的医学观点”,为世界上最早的膳食指导方针(dietary guideline)。1970年美国科学家 Schwarz发现钒为高等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1970年美国科学家 Nielsn发现了镍是高等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1972年美国科学家 Carlisle发现了硅是鸡和大鼠生长和骨骼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1973年美国科学家Rotruck等报道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的辅助因子。1977年美国科学家 Blackburn等对波士顿几所医院住院病人调查发现约有半数左右的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977年美国发布第1版“美国膳食目标”,迄今为止已经修订多次。1992年美国发表了第3版“膳食指南”与膳食指导“金字塔”。1997年美国提出“膳食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DRIs)”的概念。
二、国内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1938年中国中华医学会特刊第10号发表《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
1945年中国营养学会成立。
1952年中国出版《食物成分表》。
1958年中国《营养学报》创刊。
1959年中国进行首次全国性营养调查。
1980年中国报告硒与克山病的研究工作,提出人体硒的最低需要量。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修订《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
1989年中国营养学会发表第1版《中国膳食指南》。
199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主编《食物成分表》(全国代表值、全国分省值)出版。
1992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第3次全国性营养调查。
1993年中国《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在北京创刊。
1993年国务院颁布《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
1994年中国《肠外与肠那营养》在南京创刊。
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表第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特殊人群膳食指南,以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次举行营养师资格考试,并决定每年举行1次。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发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纲要》(2001-2010年),其中提出在我国将实行营养师制度。
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出版。
2003年中国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市成立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