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论文(施工工艺+检测试验) 第2页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论文(施工工艺+检测试验) 第2页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案
1.1工程概况
本标段起点桩号为K42+965,位于新民以北;终点桩号为K86+446.401,位于彰武境内,全长43.481km。沈阳至彰武高速公路为整体式路基,路基宽度26.0m,设计时速为100km/h,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为:土路肩2*0.75m,硬路肩2*3.0m;行车道2*7.5m,路缘带2*0.75m;中央分隔带2.00m。路面横坡为2.0%,土路肩横坡为4%。
路面结构为:
上面层:4cm沥青玛蹄脂碎石抗滑层(SMA-13L型);
中面层: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LAC-20I型);
下面层: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LAC-25I型);
上基层:20cm厂拌水泥稳定碎石;
下基层:20cm厂拌水泥稳定碎石;
 垫层:16cm级配碎石;
总厚度为72cm,满足抗冻要求。
本标段所经区域地势平缓,地势起伏不大,相对高差较小,总体呈上升趋势,标高在30.0~74.0m,地貌为辽河平原冲击相,水系比较发育,沿线多为肥沃稻田。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合同段属于设防烈度6度区。
工程所在区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季较热多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气温9.3℃,一月最冷,平均气温-12℃~-14℃;盛夏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2.5℃~25℃,年平均降水量540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无霜期为160天。
本合同段沿线灌溉渠道纵横交错,但无河流发育,主要为密集小型灌溉渠道,地下水主要来源为区内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地下水排泄主要靠大气蒸发,植物蒸腾和人工开采等形式。全项目区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日照充足,季风盛行。项目区位于辽河冲积平原,水系异常发育,河流,灌渠纵横交错,沿线所经多为水田,后段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较为干旱,水网稀疏,沿线多干涸排水干渠,沿线多为旱田。项目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区内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地下水排泄主要靠大气蒸发,植物蒸腾和人工开采等形式。
1.2 施工准备:
(1)首先认真清扫底基层,并对其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经监理确认合格后,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2) 施工放样:每隔5米放出中庄,然后根据基层宽度和中线距基层距离放出基层的内外边缘线,并根据路肩宽度放出路肩外边缘线。
(3) 路肩土及中央分隔带添土:
根据放出的路肩内,外边缘线及基层虚铺厚度,人工培筑路肩土,并夯实,所培路肩土要顺直,平整。
(4) 钉高程控制桩,挂钢绞线:
在基层内,外边缘线上各钉一排高程控制庄,5米一根,两侧对称布置,挂基准线并用张紧器张紧。控制桩用钢钎,基准线用3毫米钢绞线。将钢绞线固定在钢钎线槽内用线绳绑扎牢固,固定后的钢绞先禁止任何移动。施工过程中测量人员随时对钢绞线进行检测。
1.3 施工工艺
1.3.1 混合料的拌和
(1)各种原材料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拌和采用厂拌法。按照配合比准确、均匀地进行配料。
(2)严格按配合比进行生产控制,并由实验人员随机随时对拌和站所出混合料的灰剂量、含水量、集料级配进行检测,并待检测稳定后进行调整。另外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值0.5%左右,以补偿运输、摊铺及碾压过程中水分的损失。具体视天气状况确定:一般早上10点以前和下午14点以后含水量不宜过大,10-14点这段时间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值0.5-1%。风大天气比无风天气含水量稍大。派专人对结合料的供给情况随时进行检查,保证水泥及粉
煤灰均匀的分布于混合料中。
1.3.2 混合料的运输
(1)首先运输车辆在拌和站装混合料时前后移动3次位置,以保证混合料不出现粗骨料集中现象。
(2)运输车辆在运输途中必须覆盖,防止水分蒸发,严禁无故停顿(如由于车辆故障,无法行驶,停顿时间过长,所拉混合料全部为废料,不再拉到现场摊铺)。
(3)运输车辆到达摊铺作业面的前一段,倒退进入摊铺现场,掉头一定要缓慢,不可急挺急转给下承层造成破坏,运料车在距离摊铺机料斗10-30厘米处停车,不准急速撞击摊铺机,以免摊铺机后坐,影响平整度。另外运料车要分2-3次起斗,避免粗料和细料成堆,摊铺后造成离析。若摊铺机履带前有混合料,一定要派人将其清扫干净,以免影响平整度,最后摊铺机要做到一车一收斗。
1.3.3 混合料的摊铺
(1)洒水使下承层顶面保持湿润状态。
(2)水稳定碎石基层的松铺系数为1.251。
(3)摊铺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5-10米同步向前摊铺混合料,在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要铲除粗集料“窝”,用新拌的合格混合料添补。具体摊铺方案如下:第一台摊铺机靠中央分隔带一侧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