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CDMA边界硬切换 第3页

优化CDMA边界硬切换 第3页
全向更容易控制覆盖,使乒乓切换区域尽量的小,只要合理控制双方覆盖以及定义T_ADD以及朗讯侧的T_COMP值,可以做到这一点。
1.2.2  边界以隧道为分界线情况
一般在不同地区边界,以隧道相隔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形情况。如何做好隧道内的硬切换,同样需要选择较为合理的硬切换触发方式。由于隧道内主网基站信号一般无法覆盖到,需要通过室内分布系统之类的无线直放站加以覆盖,这样的话,若采用RTD触发方式,这个时延较难预算。碰到这种类型,宜采用Pilot Beacon触发方式。绍兴至台州方向的上三高速上即是其中一例。
上三高速上边界靠盘龙岭1号、2号共长为4公里左右的隧道相隔,特别是2号隧道全长为2.4公里,一般问题出现的较多。开始我们采取以下方法来做隧道内分布系统,考虑隧道较长,从单一方向引信号很难覆盖全部隧道,容易引起盲区,因而采用两边引,这样的话,硬切换点控制在隧道内,由于隧道内分布系统信号较难控制,加上隧道的信号反射现象,硬切换成功率较低,乒乓切换区域过长。
 图6  隧道内无线信号引入方案一
经过几次测试优化,分析触发方式的特性,需要对隧道内的分布系统作改进,把硬切换点控制在隧道外,这样就需要两个隧道引入同样的信号,通过光纤引入,把隧道口的无线直放站改为光纤直放站,具体详见方案二。盘龙岭1号隧道引入方式不变,在2号隧道的右侧(台州侧)从新昌长征(PN=156)拉光纤至洞口,放一光纤直放站,采用两个方向打,往台州方向采用较小功率,大约100-150米的覆盖,作为与台州(PN=36)之间硬切换区域。隧道内引入该直放站的信号,这样两个隧道内全部为绍兴基站信号,在隧道内不存在硬切换,这种方案可以把硬切换点控制在隧道右侧,出隧道时PN=156的信号不会太强,相反PN=36的信号增强较快,不易引起乒乓切换。
 图7  隧道内无线信号引入方案二
2  不同载波之间硬切换(多载频切换)
随着CDMA网络的迅速发展,用户数以及话务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1X的数据业务大范围开展,在一些话务量较为集中的区域,单单靠283单载波是很难维持的,就需要开通二载波,甚至三载波。这样一来,就涉及到载波与载波之间的切换问题,特别在多载波边界,合理优化好双载波与单载波之间的切换问题,是提升全网指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2.1  边界Border小区如何定义
北电设备中涉及到的多载波之间的切换同样也采用RTD触发方式,定义边界201频点的二载波为Border小区,在双载波向边界单载波切换时,当前小区同样全部为Border小区才会触发。这样就需要多定义一些Border小区,需要经过路测,来决定边界切换点存在的小区数以及BRPRTDT门限值。例如,编号为1041基站,该基站三扇区全部定义为Border小区,尽管该扇区的第三扇区基本不会参与硬切换。另一方面,为了使1041_3向1041_2切换不会触发硬切换,只要把1041_3该扇区的BRPRTDT定义为4131(表示时延足够长,不会发生硬切换),如下表:除了一些要求触发硬切换的小区外,其余都应定义为4131。
表4  部分边界小区BRPRTDT定义情况
SECTOR_ID FREQ PILOTPN CELLTYPE BRPRTDT
101_1 201 87 border 4131
101_2 201 255 border 104
101_3 201 423 border 4131
106_2 201 240 border 4131
106_3 201 408 border 4131
146_1 201 159 border 4131
146_2 201 327 border 118
182_2 201 228 border 102
182_3 201 396 border 108
212_1 201 39 border 4131
212_2 201 207 border 104
212_3 201 375 border 4131
1041_1 201 18 border 131
1041_2 201 186 border 55
1041_3 201 354 border 4131
图8  边界Border小区定义图
2.2  边界区域如何进行切换
2.2.1  同频之间的切换
 如果手机所在当前小区与相邻小区有相同的载频,则手机可以切换到相邻小区的相同载频。基站会尽量保证手机进行同频切换,而不是换频切换。同频切换可以发生在第一载频或第二载频上,两者的切换过程完全相同。
 如果手机所在当前小区为两载频,而相邻小区为单载波,在第一载频的手机可以切换到相邻小区的第一载频。
 如果手机所在当前小区为单载频,而相邻小区为双载频,则手机切换到相邻小区的相同载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