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CDMA边界硬切换

优化CDMA边界硬切换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CDMA网络边界硬切换问题,以目前较为典型的三种硬切换如不同厂家之间边界硬切换、不同载波之间的硬切换以及ISSHO为切入点,着重以北电厂家产品展开讨论,分析这三种硬切换的优缺点。
【关键词】 CDMA 边界 硬切换
随着CDMA网络的不断完善,用户数以及话务量的不断上升,网络规模方面如二载波、三载波等多载波不断地试验并投入使用;不同地区的边界也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不同厂家之间边界硬切换问题尤为突出。如何优化好上述边界的硬切换问题,是目前CDMA网络优化中的重点之一。下面就以北电设备为基础,分析不同厂家设备之间、不同载波之间的硬切换以及ISSHO问题。
1  不同厂家设备硬切换(跨VENDOR切换)
由于某些厂商的设备体系不支持属于不同MSC之间的软切换,因此移动台经过MSC边界的小区时,将遇到同一载波CDMA到CDMA的硬切换。在绍兴本地网组网时就碰到这种情况,绍兴使用的为北电设备产品,两个临近地区,如台州、金华使用的为朗讯设备产品,如何把这类边界硬切换优化得更合理,更可靠,选择怎么样的硬切换触发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选择触发方式上边界特殊的地形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优化人员通过大量的路测、分析来制定使用哪种类型。下面列出不同边界地形采用不同的硬切换触发方式加以分析。
1.1  RTD触发方式
RTD(Round Trip Delay)触发方式是基于时延的一种硬切换方式,在北电设备中无论在border边界还是在多载波边界都是较为常用的。这种方式是通过计算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距离来换算出时延,在系统中通过参数BRPRTDT来体现,当换算出的值大于该参数时,移动台就触发硬切换,硬切换目标小区在当前小区Bordertargetlist列表中定义。当然要触发切换还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当前ACTIVE SET中必须全部为Border小区(在table pdb中定义)。
Radial Distance(metres)=3.0×108×101.725×0.19×0.5×BorderRefPolitRTDThresh
表1  BRPRTDT参数与Radial Distance(手机与天线的距离)对应关系
BorderRefPolitRTDThresh(BRPRTDT) Radial Distance(metres)
98 1500
183 2800
267 4000
333 5000
使用这种触发方式的优点如下:
 无需另外硬件配套设备
 不受业务负荷的影响
 可以支持多导频切换
但是用RTD触发方式来触发硬切换时,对于信号的覆盖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不但要考虑前向目标小区信号的覆盖,还要考虑当前所有触发小区的信号强度,要考虑内侧由于到达触发门限,而先与软切换而触发硬切换的掉话现象。不同边界无线环境也不同,同样也需要采取不同的边界硬切换触发方式。
1.1.1  边界无线环境没有明显分界线,边界信号不易控制
这种情况主要是边界信号分界线不明显,两地基站信号强弱不分。在104国道上绍兴与台州边界就是一例。台州使用的是朗讯设备产品,边界触发使用的是Pilot Beacon(伪导频)方式,基于质量的一种方式,与我们使用的北电产品默认的RTD方式不同。如下表:
表2  两种硬切换触发条件对比
触发方式 触发条件
Pilot Beacon ① 目标小区EC/IO值—当前小区EC/IO值≥T_COMP
② 目标小区EC/IO值大于T_ADD值
③ 目标小区定义为Beacon小区
RTD ① 测量移动台与当前小区时延对应值大于BRPRTDT
② 在当前小区Bordertargetlist中定义目标小区信息
③ 当前小区定义为Border小区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北电设备边界硬切换触发机制中,只要移动台相对基站运动到一定的距离,无论目标小区的信号如何,就会触发硬切换,这就需要目标小区的覆盖控制的较好,若在触发硬切换时,目标小区的信号还没有足够强时,就会引起掉话。当然,也不能太强,否则在还没有触发硬切换前(时延距离没有大到触发条件),就会引起前向高FER而掉话,故双方边界基站信号应控制的较好。
在104国道上,台州边界基站为TZ347(天台白鹤新昌东),PN为48,绍兴侧参加硬切换的为SX208_2(新昌横渡桥),PN为396。两站直线距离仅为2公里左右。由于两站较为接近,而且全为全向站,在某个方向上信号较难控制。看看边界基站位置图:
 图1  绍兴台州边界基站位置图
图2  绍兴台州边界测试图
在测试中存在两个掉话,掉话1就是属于内侧掉话。由于SX208第二扇区的硬切换BRPRTDT参数设置太低,同时SX263第一扇区(PN=228)还不是足够强没有进行软切换而掉话。1148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