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毕业论文

CDMA毕业论文
在这个学期里,通过对CDMA通信系统相关知识和MATLAB中的SIMULINK部分的学习,使我在通信知识方面和MATLAB的软件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有所提高。
由于本次的设计是选择CDMA通信的反向接入信道作为课题的,该信道涉及到新的知识点很多,都需要自己去学习。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是无从下手,原因在于:自己对基本理论和MATLAB软件的不熟悉,所思考的处理方式方向根本就不对,导致白白地浪费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什么结果也没有出来。不过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还是及时地确定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所以,我认为,在做自己不是很了解的方向的课题时,最好还是,先花一定的时间来确定处理事件的方法和方向还是必要的。
这次课题是用软件来对接入信道进行仿真,方法在该软件里有三种,我选择的是是用里面的模块库中的模块来构建、分析和仿真的。软件的仿真,尤其是使用里面的模块来构建,我们首先应该对该模块很熟悉,这样才能很好的对模块予以运用,但对我们刚刚接触该知识的人来说,这一点我们是缺乏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充分利用软件本身的帮助优势来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从该问题的入口处切入,“顺藤摸瓜”的形式来使问题的来源更清晰,从而更容易解决问题。例如:在这次仿真中,一开始,我们就不懂得运用Buffer模块,也不懂得从问题处切入,导致在长码和Walsh码异或时,出现数据宽度不匹配的问题,使用了很多的模块也解决不了,最后,在偶尔的机会时才用这个模块解决了问题。在后面,I路和Q路的数据输出前极性转换处也出现了问题,不过,我们利用前面的经验,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因此,这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不仅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使我学会更好地处理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Vijay K.Garg(美).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设计(于鹏等译)[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102.
[2]  Man Young Rhee(韩). 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与网络安全 (袁超伟等译)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122.
[3]  Theodore S.Rappaport(美).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蔡涛等译)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1~388.
[4] 王兴亮.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3~148
[5]  Lee.J.S、Miller.L.E(美). CDMA系统工程手册(许希彬)[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206~243.
[6]  邬国扬. CDMA数字蜂窝网[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45~52.
[7]  王立宁,乐光新,詹菲. MATLAB与通信仿真[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243~264.
[8]  张森,张正亮. MATLAB仿真技术与实例应用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0~163.
[9]  韩利竹,王华. MATLAB电子仿真与应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23~166.
[10]  邱晓琳,李天柁,弟宇鸣. 基于MATLAB的动态仿真模型与系统仿真工具——Simulink 3.0/4.x[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130.目   录

中文摘要 关键字 …………………………………………………….……1
英文摘要 关键字 ………………………………………………….………2
目 录  ……………………………………………………………….……...3
前 言  ………………………………………………………………..……..4
1  设计总体框架 ……………………………………………………..……5
2  设计各个部分原理知识介绍 ………………………………………..…6
2.1 卷积编码……………………..………………………………………..…..7
2.2 交织技术介绍………………………..………….…………………………9
2.3 沃尔什函数说明………………………………..….………………………11
2.3.1 沃尔什函数特性说明………………………….…………………...……11
2.3.2 沃尔什函数的产生方法介绍……………………………………………..13
2.4 长码的实现……………………………………………………………….15
2.6 PSK和OQPSK调制…………………………………………………………18
2.7 短码的实现……………………………………………………….……….20
3  MTALAB软件中的SIMULINK的简介…………………………….………20
4  设计仿真、分析与验证……………..………………………….……….22
4.1 设计总体模块构造…………………………..…………………….……….22
4.2 对各个模块进行分析与验证 ………………………………….……………23
4.2.1 源中部分(subsystem1)设置、说明与分析……………………………...24
4.2.2 对卷积编码器和重复模块的设置、说明与分析  …………………………27
4.2.3 对子系统Subsystem2(块交织器)模块的设置、说明与分析 ……………30
4.2.4 沃尔什调制器输出与长码输出及其异或验证…..………………….………40
4.2.5 I路和Q路的输出验证与分析……………………………………………46
5.经验总结…………………………………………………………………..49
谢  辞………………………………………………………………………..50
参考文献……………………………………………………………………..1074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