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研究 第6页
1、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动儿童作为流动人口的一部分,他们的父母成为农民工,兄弟姐妹有的成为流动儿童,有的成为留守儿童。分析流动儿童家庭对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认知的影响,主要从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沟通和关注的内容、管教以及对孩子的受教育期望等方面来说明。
表2-1家长文化程度交互分类表
文化程度 流动家长 非流动家长 合 计
不识字 24 0 24
小学 6 1 7
初中 0 1 1
高中或中专 0 7 7
大 专 0 9 9
本 科 0 6 6
硕士及其以上 0 2 2
总 数 30 26 56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与非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被访的30名流动儿童家长中有24人是不识字的,剩下的4人也只是小学文化,而在被访的26名非流动儿童家长中,文化程度是高中以上的有24人,由此可知,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远低于非流动儿童的家长。
表2-2 教育方式的交互分类表
教育方式 流动家长 非流动家长 合 计
专制型 23 6 29
放任型 4 0 4
民主型 3 16 19
其他型 0 4 4
总 数 30 26 56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从表2-2可知,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孩子必须服从家长的专制型为主,而非流动儿童家庭主要是以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为主,同时还有3名流动儿童家庭采取放任型的教育方式。
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家庭和非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差别。
表2-3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频率交互分类表
沟通频率 流动家长 非流动家长 合 计
每天沟通 1 6 7
经常沟通 7 15 22
有时沟通 13 3 16
很少沟通 6 1 7
从来没有 3 1 4
总 数 30 26 56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从表2-3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频率较低,经常和每天沟通的仅占8人,而非流动儿童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的高达21人。因而可知,流动儿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的频率远低于非流动儿童。
表2-4 家长与孩子沟通内容的交互分类表
沟通内容 流动家长 非流动家长 合 计
精神方面 0 9 9
家庭经济 1 0 1
心 情 2 10 12
学 习 21 6 27
生 活 1 1 2
人际关系 2 0 2
缺 失 值 3 0 3
总 数 30 26 56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由表2-4得出,流动儿童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焦点是学习,在30名被访家长中,有21人更加的关注学习,而非流动儿童家长与孩子沟通学习的同时,更侧重于精神的关注,同时也注重儿童的个人心情。
由此可知,非流动儿童家长注重的是儿童的多方面、全面的发展,而流动儿童家长关注较单一。
表2-5 家长的管教严格程度交互分类表
管教严格程度 流动家长 非流动家长 合 计
很 严 6 0 6
比 较 严 12 15 27
一 般 7 8 15
不 太 严 2 3 5
不 严 3 0 3
缺 失 值 0 2
28 2
58
总 数 30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根据表2-5所得的数据可知,在被访的30名流动儿童家长中,认为家庭对孩子的管教严格的有18人,而在28名被访的非流动儿童家长中,认为家庭管教严格的有15人,二者相差不大,但是在管教不严格方面,流动儿童家庭所占的比例仍然相对较高于非流动家庭,由此可知,虽然大部分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管教较严格,但是仍有部分的流动家庭对孩子的管教不太严格或不严格。
表2-6 家长的期望教育程度交互分类表
期望教育程度 流动学校 非流动学校 合 计
小 学 8 0 8
初 中 4 0 4
高中或中专 2 0 2
本 科 7 1 8
硕士及其以上 0 24 2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