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立体停车设备的车库设计(CAD图纸+英文参考文献) 第4页

自动化立体停车设备的车库设计(CAD图纸+英文参考文献) 第4页
1.3.1自动收费管理系统
自动收费采用非接触式IC卡,分长期卡与储值卡两种。对固定用户,发行长期卡,费用可在固定用户交纳管理费用时一并交纳;对临时用户发行储值卡,用户交纳的费用存在卡内,每次停车读卡,费用自动从卡中扣除。
1.3.2自动存取车系统
自动存取车系统一般由小型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包括卡号识别与移动载车盘两个过程。用户进入车库时,在门口刷卡进入,读卡机自动把数据传送到PLC控制系统,PLC系统通过判断卡号,自动把对应的载车盘移动到人车交接的位置。存车时,司机按照指示灯信号指引入库,只有当车辆停放在安全位置后,停车正常指示灯才会亮启。存取车完成后,车库门自动关闭。移动载车盘时,系统严格按照各种检测信号的状态进行移动,检测信号包括超长检测、到位检测、极限位置检测、人员误入检测、急停信号检测等。若有载车盘运行不到位或车辆长度超出车库允许的长度,所有载车盘将不进行运作,若检测到急停信号,将停止一切运作,直至急停信号消失。除此之外,还可从控制软件中设置保护信号,比如时间保护,以保证因硬件损坏而导致信号失灵时主体设备及车辆的安全。
1.3.3远程诊断系统
现场控制器可以通过网卡、Hub等网络设备与控制中心的局域网相连接,实现远程管理,监测现场运行情况。当现场出现故障时,在控制中心即可解决,方便管理人员、安保人员异地办公。

1.3.4自动道闸
在车库出入口处各设非接触式读卡器、感应线圈及道闸,用户在车库出入口处刷卡后,系统自动判别该卡是否有效。若有效,则道闸自动开启,通过感应线圈后,自动栅栏自动关闭;若无效,则道闸不开启,同时声光报警。
1.3.5监控安保系统
在停车楼各处安放的监视器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央控制室,安保人员通过屏幕监视控制车库现场的运行状况。具有运动检测、车牌识别、网络连接、各种类型的报警系统联动等功能,可实现无人看守。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机械立体停车库是解决大都市内停车难问题的有效方法。土地资源紧张是大都市的现状,在亚洲各国大城市表现的尤为突出,所以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在亚洲的应用比较广泛,目前统计结果表明,立体停车库市场大多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等地。
   亚洲的停车设备技术起源于日本,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机械停车设备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在日本从事机械式停车库及其设备开发、制造的公司约有200多家,其中生产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公司约100多家,比较大的公司有新明和、石川岛播磨、日精、三菱重工等。从90年代起日本每年投入运行的机械停车泊位都在10万以上。目前全日本己经投入使用的机械式停车位超过300万个,其中以升降横移式停车设备为主。对于日本,优势在多层升降横移类、垂直升降类、水平循环类、垂直循环类、简易升降类等产品上。韩国机械停车设备技术是日本技术的派生。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80年代开始引进日本技术,经过消化生产和本土化,90年代开始进入使用阶段。由于这几个阶段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种机械停车设备得到普遍开发和利用,韩国近几年增长速度都在30%左右。目前韩国停车设备行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从事停车设备开发和生产也比较早。较好的公司有:意大利Sotefin, Interpark,德国Palis等。由于欧洲国家土地资源比较富余,停车问题表现不很突出,停车设备应用量不是很大。多数为巷道堆垛式产品,多层升降横移式产品应用也很好。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优势主要在巷道堆垛类产品上。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和使用机械式停车设备。80年代是起步阶段,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尤其是轿车进入家庭后,停车设备的应用逐步推广,已经形成了新兴的停车设备行业,步入引进、开发、制造、使用相结合的初步发展阶段,现在从事停车设备制造的企业数约有100家,其中主机生产企业超过50家。
    目前,立体停车设备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也得到逐步的重视,国内许多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都投入技术力量,对立体停车设备的各个方面.例如结构设计、控制系统、存取策略、可靠性分析、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与此同时 ,国家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停车产业相关的法规和各项标准,先后制订了多项停车设备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加强规划引导、技术开发和标准化工作。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条文,对停车行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管理。从2004年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