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及市场需求 第4页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及市场需求 第4页
2.4回顾历史,对比国际,汲取经验
   回顾我国计算机教育历史和对比我国和国际计算机教育的差异,我们不仅被老一辈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教育思想所感动,被计算机教育不断发展的一次次高潮所激励,但也应该看到我国计算机教育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别,从而从领悟到一些对我国现代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律的启迪。
计算机教育发展以国家需求为目标
我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三次高潮均是在国家提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前提下形成的。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必须服务于这一宏伟目标。
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学习国际先进技术
     我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均与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教育思想与内容密不可分,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所决定的。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
充分认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特点
我国计算机专业的初建历程本身就是一部计算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史,几十年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许多优秀学生的成长历程也说明计算机实践教育之重要性。因此,新世纪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重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更要强调硬件开发、软件设计的能力培养。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从创始我国计算机教育的老一辈,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一批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后回来成为带头人,到博士点设置较早的学校计算机专业与学科得以快速发展、培养较多创新人才,历史证明了高质量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依赖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完成计算机教育队伍的新老交替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50年来,我国计算机教育历程就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研究者应该在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的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机教育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以促进我国计算机教育健康发展。
     基于对不同类型大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应该对中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形成了如下几方面的认识:
(1) 近十年来规模快速扩大,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
(2) 教学管理人员认真负责,教学内容调整需要跟上;
(3) 师资队伍完成新老交替,队伍素质急待培养提高;
(4) 设施条件建设初见成果,实验环节需要抓紧加强。
     近十年来规模快速扩大,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总数有2000余所,本科学校700余 所,其中约600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6年在校人数35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我们同时注意到,这600个计算机专业中的400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他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6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1/3强。
一方面,我们为这些学科能为我们广大学子创造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高兴;另一方面,我们也为计算机专业现在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从而竞争优势不强而思索。
     教学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教学内容研究要跟上时代的变换。如果全国只有几十所大学开办计算机专业(例如到1983年,全国只有63所),大家一起来开会,讨论教学内容的问题,也许是可行的。但现在我们是600余所,学校之间情况差异很大。如何确定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明确自己的毕业生的主流就业岗位,考虑教给他们什么内容能最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规律或者现象,学生就业通常会有较强的地域性:一个企业通常在周边地区招收较多员工,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大都就业在学校周边地区的单位。因此,学校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但仍可以看到,有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存在明显的盲目性,还有些学校在培养人才定位上有明显偏差。
盲目性的现象之一就是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在过去的若干年里,IEEE-CS/ACM的CC1991对我国计算机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在不少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有它的痕迹。尽管CC1991开创了一种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创造性的、理性的思考,但是我们认为它并不应该成为我国600所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的共同追求的目标。
定位偏差的现象之一是将“考研比例”作为办学效果的一个突出指标。我们认为,办学效果的基本指标是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学校学生的社会声誉。“考研”,如果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就业”的话,对办学效果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是一种基本的追求。我个人觉得应该防止目前依然存在的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延展到大学阶段。
对于"宽口径"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解,我们认为宽口径意味着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而不是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教师们呼吁“宽口径不能淹没专业特色”。从教学计划的设计来看,需要强调知识结构的特色和执行的深度。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素质也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