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及市场需求 第10页
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试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的QQ和ICQ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5.4针对现状,重点建设英语不断线课程
原课程设计中,英语只在前几个学期以公共英语的形式开设,缺少对专业词汇及其阅读的专门训练,因此在后面的几个学期应该加入专业英语课程,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外文教材或用外文授课。
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上,课程的实施要落实到教学上。因此应该组织教研小组把各种教学资料加以整理、修订、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规范,明确的定下来课程该讲什么内容,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相应的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在教学环节中应致力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三大能力的培养。对于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来讲,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以自己坚实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来赢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审视计算机专业教育在我国的现状,放眼国家信息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回顾计算机专业在中国成长的历史,参考国际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我们得出了在21世纪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应该考虑多种类型的培养规格、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的基本认识。
我们认识到,尽管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遇到就业的困难,但如果从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大背景来看,不能将这个困难简单地归结为规模问题。重要的,是需要进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适应性调整,要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的需要。
具体来说,我们建议:从长远看,现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能会被细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而从近期看,我们应该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贯彻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这种"鼓励"应该在评估上得到体现。
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为了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应该有专门的措施来保证:(1)大力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2)完善新时代助教队伍的建设制度;(3)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从研究"计算装置"开始,到现在万千气象的外延,在我国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我们相信,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出发,通过与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紧密结合,调整培养规格结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专业教育将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不仅更多、而且也更有用的各类人才。
最后,感谢我的导师曾X权先生对我无私的指导,感谢学校对我四年的教育,感谢在校期间帮助我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参考文献】
[1]黄陈容,袁宗福,杨晨宜,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2]鲍丽薇,冯建华,胡事民,蔡莲红.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5).
[3]陈观林,杨起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5,(8).
[4]J.Glenn Brookshear著,王保江等译,计算机科学概论(第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5]Gleen Brookshear著,Computer Sience an orview(Eition 8),人民邮电出版社
[6]Bechrouz A.Forouzan著,刘艺等译,计算机科学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7]Sarah E.Hutchinson, Stacey C.Sawyer著,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第七版 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