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 第17页

温州鞋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 第17页
业实现共享,政府和小型企业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
另外,相较于一个完备CSP模型中政府职能的发挥,温州市政府在行使其职能方面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失。在以上的论述中,政府虽然积极在政策上扶持鞋革产业创新,但是缺乏在制度上给予创新活动基础性的支持。
温州的高等教育一直落后于省内的其它先进地市,迄今为止,温州虽然有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但是仅有两所知名的本科院校,这与温州的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温州政府由于财政不足,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使得温州的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于当年与温州水平差不多的青岛、宁波、大连。
温州高校数量少质量不高,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即使温州民办教育发达但在民办高教方面也很薄弱(只有1所),同时投资体制差。温州之所以未能破解人才问题,主要归因于对高等教育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政府没有能够从制度上给予高等教育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对待CSP模型中的其它要素上,政府也存在着类似的制度缺失。当前,政府只注重在政策上给创新要素以支持,创新要素在缺乏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情况下,创新动力不足。高等院校缺乏科研资金、制度激励导致的科研成果滞后既是一个明证。
Ⅱ非正式制度
ⅰ历史沿革
根据明永乐《乐清县志》的记载,温州五百年前皮革早已著名于世。温州制皮鞋城嘉靖年间已闻名全国,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18世纪90年代,温州皮革再度兴起,全市有制革厂13家。至1932年,全县制革厂增至26家,资本46,100元,各厂出品价值总额达32万元。温州鞋类制造业的历史为温州积淀了深厚的鞋文化和技术环境,为温州鞋革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ⅱ文化传统
早期移民文化形成了瓯越文化的温文尔雅与奋历勇悍,善于忍耐与抗争的精神。使得瓯越人在从商的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敢于冒险与拼搏、勇于吃苦与忍耐的瓯越文化。温州地域文化中,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思想对温州精神的影响最为深远。叶适提倡事功之学,用功利来衡量义理,认为义理不可脱离功利。温州人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势,善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善于分析相互之间的利弊因素,通过效仿和嫁接他人的技术,凭借自我的能力及实力,开发项目和创造新产品。因此,温州具有创新的非制度文化氛围和传统。
3、温州鞋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 第17页层次
从上述对温州鞋革产业CSP模型分析可知,集群内部己基本构筑了较为完善的辅助网络和外围网络。政府和鞋革行业协会在温州鞋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出口导向、政策扶持、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鞋样设计中心、科研机构、职业技术学校等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为创新系统辅助网络层次和外围层次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从企业创新知识积累层面看,大部分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部门,进行自主研发,中小企业则由于资金、规模限制,自身的研发能力依然薄弱。集群中的大部分小型企业存在着仿、冒、跟现象,停留在模仿创新阶段。
从人力资源积累层面看,集群内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主要由本地人员构成,大部分甚至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职业经理人概念在温州企业中还少有被接受。技术人员相对来说较多从外部引进,包括外部高校、公共研究机构,和同行企业流动。
另外,从集群要素互动层面进行分析。产业链上的互动关系已经较为紧密,上下游之间有较强的协同性,产业链的连续性和整合性比较完善,相关行业的协作配套和联合攻关能力得到发挥。然而同行企业间的投资结构雷同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项目投资在类似产品制鞋生产设备购置上。市场销售渠道趋同以及恶性竞争问题仍明显存在,产品结构不甚合理。大多数企业集中于中低档次产品的生产,利润目标相当,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营销策略和手段相当,以外贸和批发销售为主,国际贸易摩擦的频繁出现恶化了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自主品牌的缺乏则使大部分产品难以开拓国际市场。集群中也存在当地企业与外部研究机构等合作创建企业的活动,但是从整个集群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是存在于少数企业,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并不明显。
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协同优势,而且真正的互动关系也被削弱,因此整个集群本地企业网络互动并不具有结网协同创新能力。
基于温州鞋革产业集群要素完备情况,以及企业间互动紧密度两个维度的考察,基本判断是:a.集群成员企业知识积累还不够;b.企业间互动薄弱;c.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创新知识积累和互动中尚处于弱势地位。可以认为,温州鞋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 第17页处于要素完备弱互动型和要素完备强互动型的中间态。
四、推进温州鞋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根据这样的判断,集群的发展下一阶段应把重点放在促进集群成员之间的动态互动上,促进对成员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同时系统内中小企业的创新知识积累还要加强。
温州要最终实现其创新系统的要素完备强互动型,需要为创新系统内要素间的合作和交流构建良好的平台。特别是要强化在大型企业创新带领下的中小企业创新,加强中小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主体意识。加强企业间的互动交流,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让企业从工艺、技术、品牌、营销等多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营造良好的温州鞋革产业创新文化,创造不可复制的温州鞋革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文化和氛围。
(一)发挥核心生产企业领导作用
在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确定性因素相较大型企业更多,因此必须要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大型企业集团利用其自身的生产、市场(品牌)、文化、经营战略等方面的优势,防范或化解中小企业单独经营所产生的市场风险、文化风险和投资风险等,从而防止中小企业的恶性竞争,提高鞋业的集中度。
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小鞋厂资金不足的条件下,应当承担产业升级的主力军角色。应主动把质量管理、新产品生产方法、生产工艺流程设计、设备改良、新产品开发技术等扩散到参与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中,牵引、提携中小企业进入高层次生产空间,使其生产方向与鞋业结构变动方向保持较高的“相关度”,从而使他们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在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与生产类似产品的中小企业之间是竞争关系,按照国际上现行的专利运行规则,可以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对技术、产品专利向中小企业以一定价格出售。专利知识的买卖,既能体现集群内知识创新的价值,又能有效防范集群内仿、冒、跟现象的出现,并且强化了系统内企业成员的知识专有性意识,激励创新,有利于单个企业知识快速且有效地向整个系统的扩散。
    此外,集群内部还可以由大中型企业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创办技术服务实体,面向所有成员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
(二)创建中小企业战略联盟
1、提升企业人才素养
在以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鞋革生产企业中,企业经营者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在温州现有的创新系统中,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企业经营者应该树立市场观念、科技兴企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随时随地地关注企业的创新活动,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经营理念,补充企业管理、技术开发等知识,勇于接受新的理念,敢于开拓创新。首先要从家族式管理开始改革,在企业中引进具有新的管理理念的人才,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其次,要每年定期对员工和技术人员进行新知识的培训,使企业人力资源和知识积累不与市场脱节。
2、建立中小企业战略联盟
单个中小企业存在技术开发能力、资金能力不足以及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创新风险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竞争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之间,应该通过战略联盟,形成合作性组织,建立共同的战略联盟品牌,开展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培训等,并且以合作性组织形式参与鞋革行业协会事务。
中小企业应通过联盟,组建创新共同基金,共同出资运作风险创新项目。在成立的中小企业战略联盟中,将成立专门的品牌经营、资金运作、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部门,为中小企业群体的创新开发、融资、市场开拓等提供支持,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轻系统内大型企业的创新压力,改变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从属地位。通过加强系统内知识积累和互动的双重方式,提高系统内中小企业合作、竞争活力。
研发部门将跟踪行业内最新的创新动态,通过购买或自主研发,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生产能力。研发成果的取得将由组织内的中小企业群体共享,此外,专利技术也将参与系统内交易。同时,通过员工培训,实现系统创新知识的快速扩散和传播。在品牌建设方面,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创立区域性品牌,由鞋革行业协会领头,制定该品牌生产的一系列标准,对品牌使用企业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与监督。
(三)制度环境完善
系统内创新活动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环境进行规范。温州开拓精神在另一方面也导致温州企业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温州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该更多地从制度环境上进行引导,从根本上对创新活动进行支持。要通过有关的机制完善来促进集群成员之间的互动学习,这些机制包括集群技术发展战略制定、税收政策的制定、非理性行为控制等。
此外,由于中小企业集群所处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企业的人才引进成本高,人才引进困难,因此,温州市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为集群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公共基础条件,要大力吸引外部人才到集群中就业或提供服务。温州市产业集群的人才当地化现象呈现出一定的刚性,外部人才无法在产业内进入核心,这种现象很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外部人才无论是基本素质,还是带来新鲜知识,往往具有特殊的作用。温州人力资源理念还基本停留在初级的地域观念上,对外来人才的培训和任用不够重视,也缺乏相应的吸引优秀产业人才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因此,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吸引更多的专业化产业人才到温州发展、创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人才是温州政府的当务之急。
(四)推进与外部机构合作
温州没有研究型高校和专门的鞋革研究机构,由此导致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基础薄弱。因此,由政府主导、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成立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必要的技术开发和工程项目的协调工作,应成为创新系统的有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