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5页


浅谈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5页
第二,壮大并更新了中国产业大军,正是这支大军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农民工进城在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供应的结构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为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城镇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的林立高楼、宽阔大道、繁荣商业、旺盛人气,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等,所有这一切的城市新景观、新气象,都凝结着广大农民工的汗水和智慧。据测算,目前全国平均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的GDP是2.5万元,1.2亿农民工创造的GDP就是3万亿元,相称于2004年全国GDP的23.1%。我国经济连续多年9%以上的高速增长,在高速增长中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改革开放之初(三个产业)的4∶4∶2,变为当前的2∶5∶3。
几乎所有产业,都有农民工入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与更新。形成了一种新生力量,一种将工人与农夫联系起来的农工阶层。
第三,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为三农问题困境踏出一条坦途。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的自给率非常高,70%以上的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消费,农产品的商品率不到30%。而美国农业人口比例是7%,台湾地区是15%左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口已经大大降低。许多专家称,我国的农业人口下降到25%左右应该不太困难。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人口数量并不是简朴的将农民赶出农业,而是必须通过发铺经济,提升整体产业水平,其中特殊是要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通过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1978年刚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占到整个就业人口的70%,但到2003年,这个比例就下降到了42%,即3.13亿。在这3.13亿人当中,每年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占到了一半。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等闻名机构都认为,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是无法避免的。美国和欧洲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时间长达一个世纪甚至更久,可是它仍旧给社会及文化领域造成巨大影响。经合组织的农业问题专家安德烈.克维钦斯基指出:"在未来15到20年内,中国城市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0%。"他还认为,30年后中国农业人口的比例将下降到劳动力人口的15%至10%。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如果进展顺利,农业人口比例可以下降到5%"。
事实上,通过经济发展,自然合理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是一条艰难的路,甚至是一条漫长的路。但中国改革实践证明,较之西方国家,我们的路程一定要短得多,历时一定要少得多,速度一定要快得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