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第18页

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第18页
平的偏好有关。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先选择公平目标,则社会不公平程度要小一些,反之亦然;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政府必须重视公平问题,也更有能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将同时面临经济高速发展与地区发展差距缩小的两难选择。如何将差距调控到适度的范围,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致    谢

衷心感谢对中国地区差距理论做了大量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前辈们,正是他们的大量工作,使我能够立足于一个宽阔的舞台上,并继续攀登!
非常感激张宗和教授的悉心指导。论文从选题、视角定位、逻辑设计到具体写作,反复修改,直到最终定稿,每个字都凝聚了导师的心血。我渴望写好这篇学士论文,以表达我对张教授的由衷的敬意!
衷心感激浙江工商大学的老师们!衷心感谢浙江工商大学社保0301班的全体同学!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兄弟姐妹!感谢辜海笑博士,她对我学习论文的指导为我打开了学术之门。感谢《经济研究》杂志社评审委员会的所有评委们,正是他们的评审与指教,使我找到了不断努力与提高的方向,使我对研究有了更坚定的信念。杨森老师和应笑妮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信任和支持,我会永铭于心!
非常感谢我的女友苗幸芳,她的爱与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非常感激我的姐夫,多年来他对我的倾力扶持是我前进的根本!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养育了我,并教会我坚强踏实地做事。感谢我的姐姐、哥哥与小妹,他们给了我温馨的爱。再次感谢我亲人,为了他们我一定会勇往直前!
感谢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们,感谢曾经批评过我的人们!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亲人朋友们!

参考文献:
[1] UNDP. 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蔡昉、都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3]蔡昉、王德文、都阳.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4]董先安. 浅析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经济研究2004(9)
[5]范剑勇、朱国林.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7)
[6]龚六堂、谢丹阳. 中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
2004(1)
[7]郭兆淮.论所有制结构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5)
[8]刘强.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 经济研究2001(6)
[9]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 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 2004(7)
[10]林毅夫、刘培林.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11]马拴友、于红霞. 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3)
[12]沈坤荣、马俊.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 (6)
[13] Sylvie Démurger. 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J].经济研究2002(9)
[14]武剑. 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
[15]王燕梅.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J].经济科学2001(3)
[16]王小鲁、樊纲.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4)
[17]王小鲁.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
[18]魏后凯.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19]魏后凯.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20]杨永恒、胡鞍钢、张宁.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J]. 经济研究2005(7)
[21]张晏、龚六堂. 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 [J].经济研究2004(7)
[22]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2000(6)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缩小中国地区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2002),
[24] Sen .Amartya,1983,Development: Which Way Now?Economic Journal 93
[25]Sen .Amartya,1999,Development as Freedom,New York Press
[26] Chen, Jian & Fleisher, Belton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 Elsevier, vol. 22(2), pages 141-164, April.
[27] Chen, Baizhu, & Yi Feng.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Priavate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Openness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0, 11(1):1-15
[28] Duncan,R. & Tian,X.W.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9,22,141-64.
[29] Dyal-Gulati,Anuradha & Asim M.Husain. Centripetal Forces in China’s Economic Take-off [J].IMF Working Paper 2000,WP//00//86.
[30]Gregory C. Chow. China's Economic Policy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0, Volume 5, No. 1, February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