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浅谈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中国有九亿农民,截止2005年,共有41636个乡镇,下面的村庄更是不计其数,另外还牵涉到各个地域发展不同,民俗不同,具体实施的目标也定会差异。针对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如此浩大的一个工程,不可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去监督建设实施这个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是中央说了算还是地方政府说了算,具体到建设实施的时候政策是否一直能贯彻到底呢?这些都是笔者困惑的地方。
最近笔者听说自己所在的村庄是试点村庄,因为可能要搞房屋建设,所以最近两年以内,笔者的村庄一律不许再建造新的民房。具体是村里在两年之内盖楼房还是怎样,村长也不知道,就说让等着。现在整个村子的人都犯糊涂了,不让农民盖新房,那自己的孩子结婚怎么办?再说政策的模糊不确定性,使农民没有一个对未来整体的打算规划!这个新农村建设搞得有点神秘了!
是不是合并村庄,把农民赶到楼房,就是所谓的新农村了呢?其实不然,笔者也翻阅查看了一些关于这个方面的报道评论,有些是成功的,但大部分都是有很多突出问题的。村庄合并牵涉到户籍政策变动,村委领导干部的变动,土地重新划分的变动等等,更有农民住上楼房了,没有自己的院子,自己圈养的牛羊鸡鹅狗等牲畜家禽怎么办?还有自己的生产农具工具怎么办?比如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等,这些车辆放在哪里呢?这些在现阶段都还没有一个合理解决的方法,所以新农村建设中的房屋建设还不能操之过急。给农民住的楼房再等等也无妨!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荆州市委统战部抓住机遇,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了“百企扶百村”活动,吹响了“同心共建新荆州”的新号角。引导已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民营企业,以对口帮扶形式,投入声势浩大的新农村建设,既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一、民营企业选择对口帮扶的必然原因分析
(一)对口帮扶是新农村建设对民营企业的必然要求
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更是为广大农民铺就了一条通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然而,作为一个后发性的经济大国,我国农业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的矛盾,决定了在现阶段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只依靠政府的强势主导、政策调控和财政支持还难以奏效。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国农民,经常被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拖住前行的步伐。荆州市是农业大市,建设新农村同样面临着观念、制度上的束缚与资金、技术短缺等困难。所以,“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新农村建设对民营企业的必然要求。
(二)对口帮扶是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内在渴求
民营企业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亲历者和受益者,致富不忘国家,先富帮后富,这也是民营企业家自身的一种内在情感渴求。
石首籍企业家毛振华、毛振亚、毛振东以曾是乡村教师母亲的名义,开展了一系列扶持家乡教育的“惠芳助学行动”。他们不仅捐资200万元兴建了惠芳小学,而且还承诺,今后每年将出资20万元,奖励石首市优秀教师、资助贫困生。
毛振华说:“回报家乡教育事业一直是我们的愿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带动更多的人来关心农村教育事业。”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必将把感恩时代、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帮扶乡亲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对口帮扶是民营企业自身做强做大的客观需求
民营企业大多脱胎于乡镇企业,有眼光的民营企业家通常会站在一个登高望远处,找到一个地方资源优势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契合点,最后实现强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美好愿景。
监利县福娃集团,是一家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多年的市场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必须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因此,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思路,使福娃的绿色优质稻生产基地从1998年的5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00万亩,年加工稻谷42万吨,在为基地农民增收4500多万元的同时,解决了企业“原料难调,品质难优”的难题,真正形成了“企业愿意、村民乐意、政府满意”的互利双赢格局。
二、民营企业实施对口帮扶的必然形式选择
(一)对口帮扶是民营企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实现形式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当前,中国的国情还不允许我们像发达国家那样给广大农民和农村大量的补贴,而作为工业反哺农业规律作用的一种实现机制,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比起通过税收上缴国家再由国家反馈农村,更具经济效率。
我市民营企业已经达到10152家,从业人数也近35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包括企业家资本相对雄厚的民营企业已经有能力、有动力在不同层次上参与到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对口帮扶,更有利于众多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相应的积极作用。
松滋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积极谋划,大力开展金桥工程,探索了组织指导、带动帮扶,尊重意愿、引导帮扶,科学规划、产业帮扶,扶贫造血、真情帮扶,凸显责任、联动帮扶等五种帮扶模式。截止目前,松滋共组织26家民营企业捐资2100万元对口帮扶21个村,将工业反哺农业落到了实处,使农村面貌改造收到了实效,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实惠。
(二)我市民营企业对口帮扶的成功操作模式
仔细盘点我市一年来所开展的“百企扶百村”活动可以发现,对口帮扶主要呈现出四种操作模式。即科技开发、连片推进型;项目兴村、互利合作型;基地带动、特色发展型;公益捐助、无偿帮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