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中小学作文的“真实观”辨析 第4页

更新时间:2016-10-9:  来源:毕业论文
以此为鉴,学生作文不必去写那些惊心动魄、生离擞硼的大事件、大场面。作为生活中的个人,大部分人的生活是平淡的,遭遇这种事情的几率很小,但每一个人都不乏父母的关心疼爱。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7]其实,作文的好坏不在于我们是否使用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典型材料”,而在于透过材料,我们表达的感情能否引起共鸣。过分强调“典型材料”只会导致作文的大而无当。
(二)“真实的材料”与“感人的材料”
 “有老师笑称小学生习作内容‘七子登科’:即‘推车子、让位子、捡票子、扫院子、帮瞎子、管孩子、收被子’。”[8]我们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教师一直在混淆“真实的材料”、“感人的材料”两者的界限。教师评语中出现的“真实而感人”容易模糊两者的区别。感人与否不在于这个材料本身是否感人,而在于通过这个材料,作者表达的感情能否让人动容。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教学中忽略学生主体性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方法、技巧,分数是教师和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们把自己所掌握的关于写作的技巧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把这种行为称为作文指导。教师也常把作文教学理解为:拟题目,提要求,批分数,读范文,作点评。当作文离开学生的生命感受和日常生活时,学生便开始敬畏甚至编造作文,作文成了学生的负担。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严重扭曲了作文的本质,使作文成了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干枯且没有营养。而教师和学生又误以为救赎作文枯燥的出路在于照搬甚至编造一些“可歌可泣”的材料。华兹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流溢。作文如同作诗,它的本质就是宣泄内心情感,表达心灵。材料只是作文的躯壳,学生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才是其内核。
叶圣陶说:“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因为我们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作的。而这原料是否合理与完好,倘若不经考定,或竟是属于负面的也未可知,那就尽管在法度、技术上用工夫,也不过虚耗心力,并不能满足写作的初愿。”[9]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浮华,让学生走进生活,在感悟生活中提高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最感人的东西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
总之,作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小学教师们应该鼓励自主作文,训练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注意细节,开拓思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作文素材,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三、中小学作文中的“语言的真实”辨析
语言学的转向改变了现代哲学方法论的发展方向,把语言的作用提到空前的位置,认为语言是一切哲学的初始,是人类一切思想、艺术与文化的根基,甚至是存在的家园。语言论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使得语言以空前的姿态突显出来,也使人们对“真实”的分析与反思更彻底、更纯粹。
(一)如实反映与真实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本文来自优*文-论'文&网,毕业论文 www.chuibin.com 加7位QQ324~9114找原文“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10]巴尔扎克认为:语言与真实相互分离,语言是承载真实的工具。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真实代表着如实反映现实和历史。中国的“真实”问题是伴随《三国演义》的虚实之争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认为:历史小说只有与正史相比较之时,历史真实才有立足的依据;张尚德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坚持“羽翼信史而不违”即历史小说不存在虚构和想象。此后,学术界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论争。清代章学诚提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此观点被人简化为“七实三虚”;郭沫若主张“借古鉴今”,提出“失事求似”,认为历史剧允许适当的虚构。“失事求似”已经触及“真实”的两个不同层面:文学真实和历史真实。文学不是历史,文学真实也不同于历史真实,不同于生活原生态的真实。

上一页  [1] [2] [3] [4] 

中小学作文的“真实观”辨析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chuibin.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