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政治总复习的实效性

浅谈高三政治总复习的实效性
高考复习是个系统工程,我虽然只担任一年高三毕业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但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各位同仁的指导,觉得收获不少,体会很深。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谈谈如何提高高三政治总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领会高考命题的思路,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对政治总复习进行目标设计。
有位教育学家指出:“教师所期望的学生变化便是教学目标”。在高考总复习中,教师所期望的学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对高考知识点的掌握和答题能力的提高。要实现教师的期望,首先要对高考总复习的目标和过程进行设计,做到心明眼亮,有的放矢。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我在总复习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根据高考的考试说明和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提出了学习能力应该达到的具体化要求:哪些内容应该记忆,哪些内容应该理解,哪些内容应该分析应用。教师根据目标的具体要求去实施教学。
2、教学过程目标的设计
我把高三总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三上学期的9月~省单科质检,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抓紧授完高三新课的内容,然后进入以课为单位的第一轮总复习,每课一测,课课测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好高中政治课的基础理论同时加强答题指导。并结合《考试说明》,将已经加固的基础连接新的考试说明的考点为牢固的平台。以梳理知识为主进行复习,同时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省单科质检~5月上旬,这一时间,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综合训练,讲练结合。专题复习是把课本的主干知识和社会时政热点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综合练习限时完成,训练解题速度及准确度,产生直觉思维。
第三阶段:5月中旬~高考,这阶段,明确定位,就是落实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明确那些内容是常考点,那些是必考点,同时要求,学生回归课本。明确高中三个年级政治,经济、哲学的分值。明确指出那些分是可拿的,提高得分率,这段时间复习,教师点到即止,将主动权让给学生,不要老是扶着走,让学生消化吸收,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复习。
二、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好基础知识梳理。
“千般本事,万般本事,落实才是真本事”。我根据《考试说明》和不同的学生实际,进行点、线、面、结的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
1、“点”的梳理。即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主要是概念和原理进行梳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训练,就必需对每个知识点一个个进行行复习,因为只要是考点,就考你没商量,所以进行点的梳理的时候,不要放过一个“可疑点”“不懂点”,复习要尽可能细,并联系实际“融会贯通”。
2、“线”的梳理。即对一个概念或者说一条原理衍生其他概念、原理,或与其它概念、原理有直接的内在联系的知识专线理。如:我在复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时就以这样的一条线进行(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提高经济效益对个人、企业、国家、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企业效益的方法、途径——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国有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形象——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等进行梳理,使学生纵向的角度抓住贯穿“经济效益”这一主题的其它经济常识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面”的梳理。即是对高中三个年级总体结构的梳理。课与课之间、节与节之间、框题与框题之间、课与节之间、节与框题之间用图表展示出来,使学生对每课书的整体结构和知识系统,一目了然,形成知识的整体平面图。
4、“结”的梳理。就是同一背景材料,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有不回答。让它们串联在一起。例如,“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是这近几年来的社会热点的问题,但围绕这一问题,从政治、经济、哲学的知识点就有不同的回答。对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打的“结”,从“扩大内需”这一背景材料出发,从经济常识方面的结合点列出;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债的作用、财政税收金融的作用等方面知识点;从哲学常识方面的结合点有: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面知识点;从政治常识方面的结合点有: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等方面知识点;通过“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这条线,把政治、经济、哲学的知识点“结”在一起。
三、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答题能力训练
坚持用《考试说明》的考点、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与当前的社会时政热点相结合,是多年高考政治命题坚持的原则和角度。把握当年的社会时政热点问题是高考总复习的重要环节。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就是当前的国内外的重大时事问题,以及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选取的依据是以国内的为主,关系全局性的为主。高考考点、社会热点与课本重点相联系就是高考总复习中应特别关注的考查点。
如何结合实际,把社会热点、高考考点与课本重点结合起来进行答题能力的训练呢?这就有选题和角度的技巧问题。
1、选择和设计题目时,要注意到把社会热点问题和高考考点变成考试题目的新情景、新意境。例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这一主题就是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三个代表”的有关考点的问题,我是这样设问的(1)“为什么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2)我们应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样的设问很好地把课本的重点,社会的热点,高考的考点联系了起来;从政治学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有联系了起来。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讲解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好各式各样题的解题思路,做到有的放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各异。时下高考题是“不回避热点,迎着热点上”,抓住热点并不难,难就难在抓住答题的角度。同样的热点,考试角度一变,就扑朔迷离起来,让人一头雾水。如辨析题,“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这是有关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但如若学生不注意到它们的区分、是很容易走题的,到底是对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认识问题,还是如何进行机构改革的问题呢,如果不注意审题,好多同学会辨成怎样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所以注意区分命题者的意图和答辩的角度是非常必要的。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的前提下,答案角度的选取就显而易见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它关系着答案的准确切入,答案完整,并尽可能“天衣无缝”,以免得挂一漏万。“成也角度,败也角度”,是相当一部分考生成绩体现梯度的原因之一。考生能力的大小,往往要通过观察问题的角度,审题的能力体现出来,能力强者其心理定势成竹在胸,纵横驰骋,反之则容易犯以下错误:角度单一:即看问题角度少,思路、点子不多;角度错位:即审题的角度与题目要求风马牛不相及,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角度偏差:即答题大角度是对的,但角度不准确,如同打“擦边球”,打在边上,却出了界线。
可见,把握常见的答题角度是很有必要,那么一般有哪些角度呢?下面我就以近几年来高考主观题为例作简单的说明:
1、本质角度。即透过题目所说的现象,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2、因果角度。即揭示引起某种结果的原因,多数是图表说明题。
3、比较角度。即比较事物的异同。既可横向比,也可纵向比。
4、纠偏角度。即是指明观点、作法、现象的正确与错误及其危害。多出现于解答辨析题中。
5、宏微角度。即是从总的角度还是从具体问题出发,阐述某一知识点。
当然,最根本的角度是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上各种角度之中,都是寓有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上述角度或是交叉出现,或者是并列出现,须要灵活运用。上述各式各样角度都应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如本质角度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而比较角度呢,就要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纠偏角度需要有分析、辨别、批判、演绎推理、综合评价等能力,掌握一些常见的答题角度,在高考场上,不惊慌,为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四、及时做好试题讲评、帮助学生补缺补漏,增强学生的信心。
这也是搞好高考总复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政治总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是单纯听一次课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即使听懂了,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只是暂时的联系,如不加以强化,进行反复系统性的练习、测试也不能巩固和提高,因此做好及时性测试、总结和讲评,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不懂的要及时补救,不要把不懂的留下。
总而言之,高考复习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把各个环节做好,做细,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以上是本人对总复习的一点体会,不对之处,恳请指正。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