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
在此我不谈及教育体制的内容实质,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实质问题就是谈十天十夜也讲不完,我只是针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结合下乡所见所闻谈谈对贫困农村的影响以及我的认识。
一、基础教育
在大茂山我和我的队友主要调查的是当地的医疗和教育状况。单就教育状况来看,当我参观过南马庄乡中心小学后,为当地能有这样一个“样板”小学而吃惊,但一旦更深入的了解到整个南马庄乡教育的状况时,我更多的感觉是失望和愤怒。
在1985年颁布,1980年元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中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而到2006年国家才宣布农村免除义务教育费。我们的农民兄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农业负担而且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义务教育费用。政府20年的违法行为一旦得到改正,我们的农民兄弟还要为政府停止的违法的行为感恩戴德,熟不知这是他们的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
不管怎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毕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我们赞成拥护并予以表彰。我并不期待政府会大发善心,对他们二十年的违法行为向农民做出补偿,我希望的只是农村的教育走上正轨,我们农村的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提高,我们农村的孩子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一个公平的教育起点上。
但是在大茂山之行后,我不得不降低我的期待。对于那些贫困的地区,我现在只期待不要在教育上再给他们增加任何的负担。穷人有穷人的幸福,但对于贫穷本身他们是厌恶和恐惧的。贫穷意味着低起点,低起点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竞争的劣势。因为穷,因为厌恶,恐惧“贫穷”,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当地许多人把改变贫穷命运的希望寄予下一代,寄予了知识,虽然许多父母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懂教育,但他们重视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他们甘心做出任何的牺牲。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到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多村庄的学龄儿童越来越少。几年前中央提出整合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的集中办小学,以提高农村基础的教育质量。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确实应该提高,而且集中办小学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集中办小学”这个政策有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茂山的调查中,我看到集中办学暴露出许多问题,“集中办学”后的很多学校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除中心小学外)。但群众负担倒是增加了不少,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不知道当你看到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上学心里是什么感觉?对我来说,我实实在在的难受,忍不住要流泪。如果可以,我会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代表社会和国家。她也是个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但她是一朵只会受到风吹雨淋的花朵,没有人为她提供庇护,她曾经也在温室里呆过,但现在温室没了。
“集中办小学”,尤其是在这种孩子越来越少的贫困山区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政策,但也是一个难题。在山区集中办学有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路途。山村很突出的特点:偏、远、散。学校一旦集中,孩子就必须要承受每天十几公里的山路的负担。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由于集中的是小学,孩子都还小,走几十里的山路,家长还要付出更多的担心,要么就要接送孩子,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功夫也就白白浪费在了“上学”的路上,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此的劳动付出并没有使他们孩子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因此,许多家长被迫陪孩子到县郊或县城去上学。在那里他们不得不承受更高的生活费用,也许还要承担一些择校费用,“两免一补”的减负作用基本被抵消。这些有孩子上学的家庭的教育负担甚至比“两免一补”以前还要严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在贫困山区就这样被农民重新抗起,虽然者负担的不是直接的义务教育学费负担,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政策导致的农民的相关教育负担。
有解决的办法吗?有,就是搞“寄宿制”,而且我的两名队友也十分的看好“寄宿制”。其实“寄宿制”应该是伴随着学校合并同时进行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政府那点儿财政运作和办事效率,学校合并好几年了,“寄宿制”直到今天还没有看到多大的动作。而且就算搞“寄宿制”,也要考虑到对于三年级或更高年级的孩子也许还可以,但对于学前儿童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行吗?要知道现在孩子上学的年龄要比以前早得多,所以低年级孩子上学依然成问题。
“因噎废食”是这样炼成的:
07年的实践队员和老师曾经提出一个“校车计划”,就是为了合并后的小学配一辆小型客车,其实合并后的学校学生也没多少,一辆载客7—8人的面包车完全可以承担接送任务,再者当地村村通工作做的还算不错。可是当地政府,其实也不仅是当地政府,宁可每年拿出十几万来让领导开车满街转,也决不愿拿钱来买、养“校车”;而且南马庄的办公人员告诉我说,主要是怕出事故,安全第一嘛!是啊,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安全为纲”,一个官员怎么能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政府要“以人为本”嘛,毕竟活着才是“本”!在这个“以人为本”,“安全为纲”的社会里,一切要低调,低调,破山沟还配什么“校车”。
校车是搞不成了,其实,我还有我的想法。“国际规范的法规指出,义务教育是强迫受教育和政府两方面,到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政府必须为学生付全额学费,双方任何一方违背了,都要承担《义务教育法》的违规责任”(刘道玉《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公民接受教育,获益的不仅是公民个人,国家社会也是受益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全民的义务教育上,国家和社会将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我个人更加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义务教育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既然在山村农民教育相关负担的增加时国家改革导致的,那么国家也就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而不是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
对于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合并的小学进行寄宿教育,但对于学前儿童及一二年级的孩子则可以为他们配备一两名教师在本村学习。当然老师及教学的一切费用由国家来承担。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做值得吗?行的通吗?行得通,一定行得通,它是可行的。问题是政府不愿行!关于值不值得?当然值得!据我了解,在县城的部分小学竟然用老师看大门,而且合并小学后亦有大量的老师富余,更何况我国每年师范大学毕业生待业者不乏其人,老师是不缺的,就怕政府不出钱。乡村老师往县里跑,乡村留不住老师,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城里的老师多的安排去看大门,而乡下的老师却不得不一个人教多个年级,这样的教育怎么会公平?就连我们的免费师范生都不想往乡下跑,这就是中国大学实利教育的恶果!如果你的一个行动会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你将如何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我们的老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小学老师的一个行为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也可能锻造他的一生,间接地也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为这些孩子配备老师改变的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生。而且我认为一个老师尤其在贫困山区,他承担的就决不仅仅是教育几个低年级的孩子的任务,他可以说是贫困山区的智库,完全可以为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而且我还希望他能承担起那里的扫盲的部分工作,因为我在大茂山的走访发现,成人文盲、半文盲,尤其是妇女,真的很多。
接下来再说一下初中,在大茂山的调查中,关于初中生一年的教育负担竟然至少在2000元,多的高达6000—7000元,这甚至高于东部地区初中生的教育费用,是当地人均收入的2—5倍;再者就是初中的中途辍学率高达50%左右,其实看一下初中教育负担和当地人生活水平也就不算太奇怪了。
这样高的初中教育负担真的太严重了,由于收入统计的失实及所谓的资金短缺问题,使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难以得到国家的食宿补贴,或补贴了也大打折扣。加之乡村教育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人因此中途退学,这就造成了新的知识型贫困,将来他们也只能在低端的岗位工作,加大了农村扶贫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贫困在恶性循环。
所以适当提高初中生的食宿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尤其是在这种贫困山区,显得十分必要。还有就是乡村教育质量问题,真的已经到了必须要提高的时候了。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何公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城乡教育资源量的分配上要更公正些,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就集中在城市,甚至还有进一步集中趋势。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很简单一点,就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不仅是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人均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上要公平。当然关于向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我不是第一个喊的,我想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喊的,只是我们的政府要“行”啊!
二,中高等教育
当然,乡村地区是不太适宜发展中高等教育机构的,就算是职业性的技术院校也不会在这种穷乡僻壤发展起步,在这里我要关注的是中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和接受情况。
调查的结果不太乐观,虽然我不太看好大学生,有些大学生确实不太好,但是作为文化知识的象征,接受大学教育还是显得很必要的。在当今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中国,大学生在这里还是尤物,就连高中生也是不多见的,而我只有辛见了两个上职业高中的女孩。
拜改革开放所赐,虽然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口号,但我觉得我们国家没有将教育当回事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的是剥削教育的积累和投入。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投入应不低于财政收入的4%。可是07年前为止,中国的教育投入还从未超过财政支出的4%,而且八十年代还超过3%,但到了九十年代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远低于3%的水平。八十年代还有一多半的孩子上得起高中,但到了九十年代则有一半多的孩子上不起高中了,农民的教育费用都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上了。
在大茂山这样的贫困山区,如上文所述,由于教育质量低以及初中教育负担过重能上高中(包括职业高中)的也就在15%左右,以后能上大学的就更少了。至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当地未来的人口受教育情况了:50%左右文盲、半文盲以及初中未毕业人口,35%左右的初中文化程度人口,15%左右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可预见的10—20年里,如果当地要继续开发扶贫,人力资源的开发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我知道有人因为贫苦而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但当我亲耳从一个当事人的妹妹和妈妈那里听到这样的故事后,我还是震惊了,继而伤心的沉默。女孩叫什么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她当时考上了一所大学,但是家里贫困,而且妹妹又上初中,她只好选择了打工,现在在天津一个月几百块钱紧张度日,一个人的命运因为贫困就这样改变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费用真的高的有点离谱,对于一个小康家庭还勉力承担,但对于贫困家庭简直是天文数字了。我知道国家对大学生有许多的资助政策,但是我认为对于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国家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应该承担起更多(当然勤工俭学也可算作资助方式),毕竟就算完全供养,他们的家庭依然贫困。而且我真实的知道,并从许多学校了解到,为数不少的助学金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有些搞平均分,有些班级搞部分截流,充作班费供班级挥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公共财政不应受到公共的践踏,公共“搭便车”行为不是大学生应行的。但是在助学金上我们看到大学生完全没有避开人性的丑陋。助学金制度在管理和发放上的问题我想另行讨论,在此不提。
现在想想可以入大学真的是一种幸福,那个女孩的妹妹也要考大学了,我希望她能坚持下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教育的重要性我不想再提,也无须再提。关键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要真正的重视起来,尤其是乡村教育,我们的农民已经荒废不起了,我们不想由于教育的不公正加剧农村下一代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