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员教师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中央向全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不仅要抓紧,还要抓好,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首创。在这里,"学习"是个大概念,它并不单指读书,而是泛指一切吸收、获得、接受、采纳、消化、积累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对我们党员教师而言,就是要求我们成为学习型的党员教师。
现在,摆在党员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本文力图从这两方面入手谈谈笔者自己的认识、看法和观点。
先谈"学什么"的问题。
一、学政治。作为党员,必须学习政治。学习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明辨是非,捍卫真理!党员不学政治,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党性原则。
二、博学。这是针对党员教师而言的。当一个人步入师范学校,准教师对"师范"的理解一般是从这么一句格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开始的。对这句话通常的理解是:当教师首先必须是学富五车的人,而且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学高"是指知识的数量,"身正"是指人品的质量。这是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因为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学生。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楷模,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历史使人明鉴,哲学使人聪慧,博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与其说这一段话是培根的个人学习的经验总结,不如说是为人师表的座右铭。教师不仅要博学,还要多才艺,比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要有所涉猎,略知一二。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是很难胜任这份工作的。
三、学专业知识。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个道理很浅显。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对从教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这个问题无需赘言。
四、学做人。去年,我区开展"学做人,做好人"的活动。笔者在工作中曾与一位普通教师谈到做人的底线是什么的问题时,这位教师说"不损害他人"是做人的底线,她没有说到点子上。这条底线是:遵纪守法。又谈到当教师的底线,她说是教师职业道德守则,说的没错。教师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摘自毛主席语),之后才能教会学生做人。笔者曾与学生讨论做人要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结论是:诚实、善良、谦虚、礼貌、勤奋、好学、自信、守纪、友爱、正直等。如果把这些形容词修饰大部分的党员,那么,学习型政党何愁建不起来?和谐社会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一件小事?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党员连做人的底线都守不住,更何谈为官?一些教师不遵守师德规范,怎能教育学生做个好人?一些教师连好人的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教学生做人?学做人的任务远未解决!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笔者认为:建立学习型政党,要从每一个党员学做人入手!
五、学做事。一件事能否做好,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和能力,换句话说,一件事能否办好,取决于当事人对待工作是"为与不为"还是"能与不能"的问题。前者是"想不想做"的问题,是指态度;后者是"会不会做"的问题,是指能力。笔者认真观察过,在一所学校当中基本存在这么几种人,社会亦是如此:1、能且为的人;2、能而不为的人;3、为而不能的人;4、不为且不能的人。学做事就是: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
工作中有这么一种人:能把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弄得异常复杂乃至不可收拾,能把好事办砸。说是能力问题吗?不是!是态度问题。
还有一种值得敬佩和赞扬的人:他能把复杂的事化为简单,应变能力很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做事的效果如何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办事能力。
人不学则废,不进则退。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非朝夕之功,是长期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学不学是态度问题,学什么是方向问题。
对学什么、向谁学的问题许多人弄不明白。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些不健康的、腐朽的、落后的思潮和观念,连小孩也不能幸免!比如:读书当官论。甚至有的学生公开表示长大后要当贪官;干部要"酒精"考验说等等。还有,学着要官、跑官;学说空话、大话、官话、套话等风气十分流行。俗语说"学好三年半,学坏三天半"。因此说,对学什么的问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教育,"误事误一时,误人误一生"。校园再也不是清水衙门了,而是官场化倾向很明显。教师想当官,学生哪能不学?
再说"怎么学"的问题。
一、学而思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是讲在学习过程中要思考,不思,迷惑不解。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动脑,学不好。
思考还有一层含义:思己之过。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就是反省自己,检点自己的言行,有不当、有过错就要改正。学习就好比是照镜子,要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思己之短,学人之长。
思考的再一层含义:心灵的视野要开阔,应从高处看天下。记得香港电影《三笑》中华府华太师出一拆字上联: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此句把"思"字拆成"十口心",喻人的心眼之多、心界之大,与俗语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之意类似。这么多心思用在哪呢?出联者不愧是辅国之重臣,他将"十口心思"都用在国计民生和江山社稷上,此联的意境因之而显得辽阔而崇高。
学而思之,要有范仲淹的那种"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这两字博客网不允许发,故隐去。想来范仲淹如生在今天必定不得意!只因他的文字被限制!)之远而忧其君"的情怀。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教师未必要成为思想家,但至少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思想者的重要特征是忧虑!
往小处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也是思想者的一种悲悯之心性、惜物之品格。
二、不断学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强调不断学习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的一件事。
不断学习既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优秀的行为习惯。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求,而不是生活的累赘。说到这,笔者想引用一位中国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老师的一段话来演绎孔子的这一"不亦乐乎"的观点:"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生命的快乐,例如健康、亲情、与自然的交融,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另一是精神的快乐,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的快乐,这是人的高级属性得到满足的快乐。物欲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其满足诚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与生命的快乐比,它太浅,与精神的快乐比,它太低。"北大教授曹文轩说:"阅读是一种宗教"。笔者认为:学习何尝不是一种信仰?不断学习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快乐,这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没有亲历那种境界的人绝没有"不亦乐乎"的感受的。
三、善于学习。学习完全靠自觉,强迫是肯定学不出名堂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心学,必有所得;工作忙,可挤时间学。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学习"三上"说已成治学经典:马上、厕上、枕上。孔子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等名言更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明灯!
四、带着问题学。这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有选择的学习方法。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困难、挫折,如何正确面对?这就需要寻找对策,有针对地去学,找到解决的办法。带着问题学是一种被动的办法,但是,总比不学好的多。
五、在实践中学。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的全部意义在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书本上的东西有它的局限性,在哪里?只有在实践中去寻找。一种制度、一项规定到底合不合理?可行不可行?也只能在实践中找答案。
六、学以致用。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此节省略不谈!
生有涯而学无涯。学无止境。
本文从学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党员教师的学习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上仅是管窥之见,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