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我想这个忘不掉的教育应该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习惯,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也只有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培养学生习惯要趁早。约翰·洛克说“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跟着来到;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托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
所以我们要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包括学习习惯还应该包括生活习惯。人在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信任和尊重,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的年龄越小欲望越少,这时的学生最容易培养;学生的年龄越大养成的坏习惯越多,这时再让学生改掉坏习惯去强调新的习惯就比较困难了。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致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而且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如学生第一次不完成作业的时候,老师一定要严肃对待,对其讲清道理,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如果姑息的话学生还会多次重复同样的错误,因为学生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在学生早期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这比让学生考一个高分更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第二,培养学生习惯一次不宜过多。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习惯一次性要求学生做到好多事情,一次灌输好多习惯,其实这样做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对于很多规则和教育并不完全理解,经常随时学到随时就忘记了。我们应该一次重点培养他的一种习惯,并且通过反复练习使他做来不需要回忆之后,才可以再去培养另一种习惯,这样才能使儿童牢记这种习惯,并变成下意识的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习惯要持之以恒。约翰·洛克建议我们让儿童反复去做,直到他们做好为止,并且列举了这样做的两种好处:一是可以借此知道某件事情儿童是否能做,是否应当希望儿童去做;二是一种动作多次的练习,可以在他们身上变成习惯,他便不必再靠记忆与回想,自然而然就做得出了,记忆与回想是谨慎与年岁的伴随物,不是童年的伴随物。另外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一定要和颜悦色地去劝导他们,提醒他们,持之以恒地渗透,而不是严厉的责备他们,好像他们有意违反似的。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下看到自己的进步,也会做得越来越好。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心理发展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在养成自觉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动摇或反复。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具体帮助个别学生的同时,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习惯的养成。
第四,要做好榜样作用。儿童正处于模仿别人行为的时期,尤其是模仿他们喜爱的同伴或大人的行为,这是教师或家长就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及时告诉孩子哪些行为可以学习,那些行为不可以学习,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只有及时指导,才能使儿童的行为走上正轨,改正矫揉造作的毛病。而且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教给学生分辨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的能力,因为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跟随他们。
第五,注意维护学生的名誉。在《教育漫话》里提到“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在儿童小的时候对名誉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从儿童的精神需要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德行,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使儿童从内在需要去做好一件事情,这比任何物质奖励都要印象深刻。但是我们往往忽视这一方面,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有时当着他的同学或他的老师来呵斥学生,还有时在和家长交谈时也当着学生的面指出他的错误和过失,这些都会使学生无地自容,他便会失望,只要他们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这样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后果。所以当学生有过错时,老师或家长应该背着别人去斥责他,而对于学生应受到赞扬的时候当着别人的面去宣扬,这样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学生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为了维护这个名誉会做得更好。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希望以上五点能对我们培养学生的习惯有所帮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
(感想)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父母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要无数次肯定,“这样做好……这样做好……”只肯定一次还不够,应该是无数次肯定。因此,光学校注重而家长不配合的话,那是很难取得成果的。而家长有的因为没有比较,对学生的习惯的现状不能正确地认识,所以教师要及时地与家长联系,反映孩子在习惯培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足等。这样,有的放矢,双管其下地注重培养,必将比任其自由发展效果要显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