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内容资源开发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内容资源开发
自制纸球
材料:废报纸或纸、方便袋、透明胶
制作方法:先将废报纸或纸揉成团,然后套上方便袋,用透明胶粘好 即可。(大小8—10厘米左右,重量150—250克左右,也可根据学生自定)
纸球掷 准(一)
体育器材:自制纸球若干,装沙的矿泉水瓶若干。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快乐体育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愉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锻炼顽强的意志和自尊、自信的心态。培养学生自制活动器材的能力。
适用等级:水平二
使用说明:弓箭步、后腿伸直、右手持纸球、两眼平视前方,右手向后移动、稍侧身、切准后再用力向前投掷。
活动组织:
1、在篮球场中线成直线每隔1米摆上装沙的矿泉水瓶。
2、全班列队分成2—4个小组,每人手持2个纸球站在投掷线。
3、分组用纸球向装沙的矿泉水瓶投掷,投完手中2个纸球,进行三轮后统计投中次数
4、每人三轮6次机会,每掷准一次记1分
评价:
1、累计掷准矿泉水瓶次数来确立胜者。
2、通过自制纸球掷准来体现本校体育资源开发的意旨:轻松快乐体育贯穿体育课堂;立足现有资源自制体育活动器械;联系农村生活实际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自尊、自信的心态。
纸球投掷活动靶(二)
体育器材:自制纸球若干,篮球、排球。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快乐体育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愉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锻炼顽强的意志和自尊、自信的心态。培养学生自制活动器材的能力。
适用等级:水平二
使用说明:弓箭步、后腿伸直、右手持纸球、两眼平视前方,右手向后移动、稍侧身、切准时机后再用力向前投掷。
活动组织:
1、在篮球场中线两端成直线反复滚动篮球(排球可改为向上高抛掷准)
2、中线两边列队分成2个小组,每人手持2个纸球站在投掷线。
3、两端用人反复滚动篮球,每位队员切准时机用纸球向滚动篮球投掷,进行三轮后统计投中次数
4、每人三轮6次机会,每掷准一次记1分
评价:
1、累计掷中篮球次数来确立胜者。
2、通过自制纸球掷准来体现本校体育资源开发的意旨:轻松快乐体育贯穿体育课堂;立足现有资源自制体育活动器械;联系农村生活实际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自尊、自信的心态。 “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结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通过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阐明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健康第一 体育新课程 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因此,如何促进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如何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涵
1.1 健康的标准
当今国际社会共同的主题是关注人类的健康。那么怎样才算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最新的“健康”定义中强调“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且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主要体现在没有躯体缺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强。这使健康概念大大超出了疾病的范围,把人体的健康与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1]随着医学模式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学校体育观念也应跟着转变。过去单纯地追求学生身体发展和技术传授的观念已被时代淘汰,必须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观念,这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
1.2“健康第一”的内涵
“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而言的。[1] 《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三维健康观”,其中身体健康这一维度是“三维健康”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2]增强体质是体育最本质的功能,加之学生部分身体素质与生理机能持续下降就更使身体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再次提出“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这对深化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实质是扬弃了单纯生物学观念的学校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由于该思想强调了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的内容论和方法论,使“健康第一”的思想与体育科学的建设有了紧密的连接点,也使健康维护和增进的效益延伸到终身体育的空间。认真领会“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1]
2 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多年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统一的标准,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时数,使教学内容出现“竞技化”、“重复化”的现象。教师通过备课和先有的运动经历能掌握运动技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教师本身却感到无法清晰地把握运动技术的全部内涵,学生也感到无法清晰地了解运动技术所要表达的全部内涵,甚至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教田径、体操、武术等等。那是因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没有明确地提出;现行的教学大纲只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以是否掌握了技术技能的模式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只关注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受应试教育影响,为追求升学率或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考核能达标,我们的教师往往会让学生一定要掌握某些运动技能或背诵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点,一定要要求学生能做出专业运动员那样的动作,并要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这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享受者,无法感受整个教学过程的乐趣。据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4]难怪我们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对这种适合运动员训练的教学方法深恶痛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一切行为要听老师的指挥,要按照老师安排来锻炼身体,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教师只关心整节课的某一环节占用多少时间,不考虑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什么“意愿”、“创新意识”通通免谈。长期下来,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对体育课丧失了兴趣,所以不但体育课效果不佳,师生关系也变得冷漠。
2.2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的教学大纲只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调动不起,不但影响学生身体素质,而且抑制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不能实现学生自我需求,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宗旨不符。因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 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
贯彻实施体育新课程,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保证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3.1“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对整个课程进行再设计的过程,它应当是学校根据法令和教学大纲等目标,从各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方面来对课程进行设计。[3]夏峰[2] 提出了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性质的界定需要强调三点:一是,体育新课程主要是为增强学生健康服务的,增强学生健康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根本体现;二是,体育新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三是,体育锻炼是学生健康的一个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本次课程标准突破了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根据三维健康观,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逐步与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并轨。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次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4]
3.2“健康第一”与教学改革
对教学进行改革,必须由学科为本位向从人的发展为本位转移,学科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作贡献,那么学校教育就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朝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方向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教材建设应体现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李建军[6]提出体育课的设置,理当针对学生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发展敏感期较为集中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借助教师的指导,使教师在教学中起动指向激励、维持、调控等一系列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习和操练。
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课的同时,又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健康理论知识。一开始,学生的真正体育学习兴趣,也是在探索和发现中产生的,教师只有不断地与学生交流其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使他们爱上体育,爱上体育课,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从事终身的体育锻炼。
4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对体育新课程的影响
4.1学校体育新课程多元化特点
4.1.1体育新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新课程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基础性、实效性、综合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人文性等特点。
4.1.2体育新课程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体育新课程摒弃了旧的按照学期、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的方法,灵活处理了学习内容,这为教师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各个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和认识必然产生差异,这就造就了体育新课程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是以体育新课程的灵活性为前提和基础的。现在的教学模式是以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前提,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理念。
4.2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和评价
4.2.1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
在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教育设计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教育与学生学习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第二,使用自下而上的教育决策;第三,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第四,拓展对学生学习的教育支持。
4.2.2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衡量人和事物的价值”。(《辞海》)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主体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它是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搜索有关体育教学的信息,对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7]
在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中,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只是局限于运动技能的考核和运动素质的测试,评价的内容、形式、方法过于单一,结果导致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增强体质、适应社会只是表面形式,运动成绩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如此教学评价,只关注身体素质方面,以终结评价为主,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不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宗旨。那么,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发展性评价,有效地改变旧课程实施的评价观念、方法和手段。有专家对传统的以终结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提出质疑,并提出一系列新的评价理论,如:提出了多维体育学习评价法特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人文化”趋势;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特点;日本的体育学习评价采用四方面、三等级的标准评分记录评价的内容;美国体育教学中替代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等。张亚平[7]针对国内外对中小学生体育评价的理论研究状况作出小结: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思想,注重了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了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多元性等,评价的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入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各个方面;评价的方法与形式上,重视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新课程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把运动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手段。[5]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除了应根据体育新课程的目标中的“知识技能”,还要求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学校体育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的宗旨出发。在“健康第一” 思想的指导下,对运动技能要达到的水平应该不做过高的要求,关键是学生要经常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不仅要让学生能在体育教学、体育运动中感到快乐和成就感,还要使评价能激励学生参与运动。[3]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体能,身心健康,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体育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5]
课程实施计划确保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教育支持和资源、学习评价等要素与课程相一致,并使得各年级的老师、父母和社区成员对学生的学习持有共同的期望。[4]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待广大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总结、创新。一方面,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手段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促进体育新课程的发展,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使命感和团队精神,以及面对挫折失败,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决心,使学校成为课程实施的阵地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阵地,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5 结论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尚存在:目标规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教学大纲要求过高,课程内容偏难、深、窄,课程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未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教材建设未能体现新时期体育教育的特点等问题。体育新课程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 “健康第一” 的思想,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承志·“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竞赛的思考[A]·张外安,孙洪涛,蒋先龙主编·高教体育论坛[C]·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夏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6·4:卷首
[3]李力,江新碧· 高职院校体育课改革探讨[A]·高教体育论坛[C]·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5]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