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与对策
【内容摘要】信用管理是一个过程,即对信用销售全过程进行信用风险控制。工作的起点是筛选合格的信用销售客户,终点是货款收回或形成坏账。信用管理过程分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事前管理是指授信以前的工作,主要是筛选合格的信用交易对象;事中管理是指授信和赊销合同存续期内的管理,主要在于避免客户纠纷、客户预警和转移风险;事后管理是出现了逾期应收账款以后所实施的管理,主要是追回货款,处置失信客户。
【关键词】信用管理 应收账款 赊销

一、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国营企业都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没有自己独立的信用,集体企业则需要一定的信用,但并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建立企业以其自身的资产承担风险的体制。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以其自身的信用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运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需要新建信用制度,树立信用观念,各方面对信用问题都缺乏经验,因而企业信用出现了混乱。
首先是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我们早已知道,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问题一直是企业最棘手的问题,很多企业因为被他人拖欠和赖帐,最终倒闭破产了。更多的企业陷入相互拖欠、坏帐的泥潭,每年经营的利润还不够偿还银行的利息,疲于应付,苟延残喘,根本没有力量扩大发展。所以说我国企业经营中面临非常严重的信用危机.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企业坏帐率是0.25%-0.5%,我国企业坏帐率是5%-10%,相差10倍到20倍,差距大得惊人;美国企业的账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我国平均是90多天。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4%。而美国只有2%-3%。举一个例子,我国一个销售收入1个亿的企业,要支出1400万的费用,而美国企业只要200万-300万元。我们比西方企业高出1千多万元费用!现在销售利润这么低,我们的企业拿什么赢利!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肯定会为如此大的差距而动容。
第二是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也许企业经营者还没有意识到或感受到,信用与企业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企业把信用赊销当作主要的销售手段和竞争手段,而我国企业由于惧怕被拖欠,却很少采用赊销。加入WTO以后,如果我国的企业仍然害怕赊销,不赊销,必然无法与西方企业竞争。以美国为例,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我国企业赊销比例只有20%,这么大的差距根本无法竞争。各行各业都是买方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时代已经过去,谁不赊销,谁就被淘汰,我们的企业必须学会赊销,大量赊销,以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与思考
根据西方风险管理学的分类,基本上将企业的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前者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掌握和控制的客观风险,后者则是由于企业在经营中主动选择盈利机会而面临的风险,因此通常也称为“经营性风险”。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有效控制的,主要是经营性风险。信用风险属于经营性风险,是指在经济交往中一方不能履行合同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也是一项综合性风险,涉及市场风险、客户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由于普遍缺少健全的内部信用管理,不仅导致自身赊销业务管理混乱、信用风险损失过高,而且使得企业间难以建立起真正符合现代市场特点的信用交易关系,帐款拖欠等失信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这种状况是阻碍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乃至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
(一)在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信用管理职能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企业在开展信用销售业务时,在业务授权、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由于信用管理职能的缺乏,使得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没有对自身的信用及交易对象的信用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管理。这种状况使得每个企业作为个体,其失信的成本较低,然而整个市场的信用交易成本却大为提高。研究表明,企业如果在交易之前没有能力对将面临的市场营销风险和自身的财务风险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规划,不仅无法稳定地获得预期的收益,而且将失去对资金运行的控制能力。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如下:
一方面使得企业的财务预算和风险防范机制极其脆弱,一旦发生交易就极有可能被拖欠,呆账、坏账大量发生。如长虹电器由于代理商40亿人民币的应收帐款拖欠而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潭;中航油在海外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损失5.5亿美元,导致公司被迫重组;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信用能力不强,过多的应收账款导致企业现金流不足、负债率过高,无力对外偿付到期债务。如三九集团惊现98亿人民币的巨额债务,使整个集团公司陷入经营危机。
因此,建立和强化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落后,是造成这种经营性风险损失的根本性原因。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职能的建立,对基本的信用交易关系形成真正有效的约束。在此基础上,行政的、法律的规制也才能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另一个缺陷是客户资信管理的不完善
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业务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在客户信用信息的管理以及客户信用评估方面缺少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因此在客户信息收集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限制,造成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客户信息或占有过多虚假的客户信息。这种企业和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交易双方的不平等,这种状况使得企业在进行信用交易时难以有效地识别和判断买方的信用风险,交易成本和信用风险损失成本都很高。据研究和管理实践表明,企业的信用信息采集、交换和内部信用记录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与企业本身的业务特点、客户特点以及行业类型直接相关。只有当企业内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较为规范地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够对外部的征信管理系统形成具体的需求。
(三)应收帐款管理的欠缺是导致企业间信用交易难以长久维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应收账款是影响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收帐款的管理方式和水平对企业的净利润和现金流风险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信用方式的普遍应用,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对应收账款合理比重的有效控制。同时,如何控制应收账款的帐龄和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也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在我国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中,应收帐款管理的职责分工、总量控制方式以及记账方式等都与当前信用交易的管理要求相差较大。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重点在事后管理,即对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所使用的手段无外乎是财务记录和欠款催收。这种过于滞后的帐款催收管理方式,企业对逾期应收账款产生的源头缺少有效的控制,导致企业间帐款结算关系软约束,帐款拖欠严重,前清后欠现象普遍,因此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上疲于奔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当企业内部建立较为科学、规范的应收帐款管理制度和标准之后,企业间的信用业务结算关系和信用记录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企业外部的信用监督机制才能够发挥作用。
三、解决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借鉴"征信国家"的经验,建立企业征信机制和征信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扶持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鼓励和倡议投资者在与企业往来和交易时要查询企业资信状况,审慎决策。企业资信数据库应保留企业不良信用记录,对企业资信进行基本的分析,规范地接受投资者的咨询。对国有企业在信用决策上的失误,国家应追究决策人的责任。对于讲信用的国有企业,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二)强化银行自我约束机制
银行对企业的融资必须严格控制风险,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审慎的评估,对于不讲信用、缺乏信用的企业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将之拒于信贷市场门外,并对严重逾期的企业及其主要领导人进行披露,适当保留其不良信用记录,充分发挥信贷信息系统的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企业内部信用控制机制
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将失去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缺乏信用管理的企业就象一支没有守门员的球队,再优异的销售业绩也无法弥补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造成的利润损失。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主要为三个方面:
1、交易前期信用管理——客户信息审查机制
交易前期控制侧重于客户选择。客户资信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经营的基础。客户是企业交易的对象,通过交易能够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客户是企业的财富来源,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来源。
企业要想规避风险产生,在交易之前就必须做好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和风险评估工作,具体工作包括:通过对客户的初步筛选,排除掉交易价值不大和风险明显较大的客户,选择有潜力客户和风险不确定客户进行资信调查,调查时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渠道,以确保客户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有关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和维护,应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和制度,这些规定和制度要明确到具体业务流程中去,并有考核和激励措施;有条件的企业对客户信息管理要实现计算机化,即建立客户数据库,并配备信用管理软件或客户关系管理软件。
2.交易中期信用管理——控制保障机制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由于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在销售业务上缺乏规范和控制,对客户资料收集不全面、客户资料评审不认真、授信额度确定不严谨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和不负责任都会导致风险发生。
交易中期控制侧重于科学地发放信用和应收账款管理,基于业务人员收集到的信息和销售建议和外部渠道对客户的资信调查结论,由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客户信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和信用销售决策意见,交给主管部门或经理审批,科学地发放信用。企业应有明确的客户信用审批程序,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和不同情况的信用政策,外挂于计算机系统上的自动的信用评估模型,使评估分析和信用决策能够较快做出,并实现与客户数据库和日常监控工作的集成。另外,企业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准合同文本,使其漏洞和条款风险尽量减少,非标准合同文本要经过严格的评审,避免合同条款风险和履约风险。
实践证明,信用管理人员良好的素质与负责的工作责任是防止风险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企业要严格控制程序,严格授信制度,使企业与客户建立直接的信用关系,保障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
3.交易后期信用管理——账款回收机制
交易后期控制侧重于客户档案管理和逾期账款追收。时间是债务人的保护伞,拖延时间越长,账款越难以收回。因此,收款人员须记牢:提醒得越及时,越能及时收到账款。货款回收是制造类企业的一项经常性业务,直接影响其最终利润。一些企业的货款回收不及时,在于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和方法的落后。
通过实施专业化的信用管理措施,使货款回收速度加快,改变传统在收账问题上销售与财务职责设计不合理现象,并实行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如应收账款的预测与报告制度、货款到期日的控制、欠款质量评估、收账政策制定及债权管理制度等。能够使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得到全面的改进,从而更大的提高货款回收的效率,降低坏账损失比例。一方面,加强对客户账款的监控,提醒客户付款时间越早,提醒的方式越高明,越能及早收回账款,对于逾期账款则要尽早采取恰当的催收方式。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做好合同履行工作,对于经常出现的履约问题应反馈到签约前,做到签约前就不再出现类似问题。对账款回收工作要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方便考核和改进,并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及时纠正。
综述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市场不应再是一个孤立、无序的市场;中国的企业也不应缺少理性发展动机;中国的企业家更不能疏于管理、疲于应付。面对挑战与机遇,尽快实现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已成为当前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也是每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新的契机。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发生及发生程度的一种管理机制。
企业信用管理的每一步流程都要有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并形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以确保实现。企业信用管理是一门特殊的管理方法;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形成良好商誉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支撑。它在扩大企业赊销或授信、控制企业信用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以及促进信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谭晓珊:《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营销信用管理》,2002
张磊、戴京慧:《信用危机引发企业之痛》,2003
吴晶妹:《信用管理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蔺楠:《浅析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2005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2005
兰登滨 吕跃美等:《浅析应收帐款的风险与防范》,2006
谢旭:《全程信用管理实务与案例》,2006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