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之延安
暑期社会实践之延安
自从接到通知,得知自己要参与学校组织到延安去的社会实践之后,我便一直期待着哪天的到来。因为这是我初次到延安去,而且还是极富特色的黄土高原,那里的风土人情就变幻成各种模样扰乱我的视线,我甚至还想象着我踏上那一片土地,在延河边上或者宝塔下面会是怎样激动的心情。
7月12日晚,当晚上23:00的火车缓缓驶离西安站,窗外的灯光渐渐地消逝,火车逐渐进入到一片黑漆之中,只有偶尔闪过的一处灯火才提醒了我火车在飞驰。我们在一块儿一起讨论着自己心中的延安,宝塔山、延河、杨家岭……当然了,这些都是从书中或者电视上了解到的,而过不久我们就会到了。大家激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后来聊得差不多了就玩起了纸牌反正是不能睡觉。不知什么时候大家都睡着了,我梦见自己在一座山上的一座塔前照相,“到了,到了,到延安了……”也不知是谁喊的,大家都醒了。
我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一个懒腰,静静地看着窗外的景色。“没到,还有一个半小时呢。”跟队的老师说。有一些失望,不过却可以借此事看看窗外看看延安到底长啥样儿,想想也就不累了,虽然才睡了一两个小时。到处都是山峦,那种矮矮的,用那种柔和的线条画出的,长有很少的树木,却因为青草而一片翠绿的山峦。车就行驶在山沟里,不时的穿过一个个隧道。忽然,眼前一亮,一个竖起的塔,上面还有一个巨大的“火把”,燃烧着熊熊的大火,旁边有好几条管道,我猜那就是油田之类的设施吧。车里很安静大家都在看着窗外,所以也不好意思去问谁,就静静地看着外面。
火车驶进了一条山沟,景色也很快明朗起来,沿途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一屋一人一狗也看得清清楚楚,那种矮矮的小土屋,灰突突黄糊糊的颜色,不论是房子还是院墙,都是那种颜色,陕北特有的那种黄土的颜色,时不时出现一两眼窑洞,让人想起以前见过的一些延安的照片,我觉得延安到了。列车又行驶了不久,就在一个宽敞的车站停了下来,老师催促我们下车。
下了高高的月台,行李七零八落地堆在地上,再看看看着整洁的车站,大家早都不管那些了都急着拍照。山沟里蓄满了整晚从山坡上滚下来的冷空气,从酷热的西安来到这片黄土地的我们,有的又披上了在冷气车厢里的长袖衣服,而穿着裙子或者短裤露在下边的腿还是光溜溜的,我搓了搓手也来回地踱着步子,高兴而焦急地等待着公交车。好不容易等来公交车,结果车比较小,扶手也坏了,此时那兴奋劲依然没有消减,尽在公交车里晃来晃去的时候大家兴奋的讨论这路上的所见所谓,忽然想起了“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于是大家都在找那山和那水。找了半天也没有见其踪迹。这时司机说我们不就在沿河边上么,看着宽阔的河道和那只有桶粗的一股水,心里不免升起一丝悲凉,此时又想起西安的公交车——我们学校门前的45路,“还是45路好”我说,“你咋不把他带来呢。”一个声音传来。
就这样一路摇晃到延安大学,到学校后去的是女生宿舍楼有一点点高兴,原以为上午终于可以舒服地睡了一两个小时。结果却是去延安大学校史馆、路遥文学纪念馆。拖着疲惫的身体,我们在延大的校园里左拐右拐,不远处显出一块开阔的地带,一座窑洞式宾馆顺着山坡向山上垒去,银白的色调显得高贵,仿佛宫殿一般雄伟壮丽,右边的一架阶梯沟通着每一个平台,陡峻的似乎是笔直伸了上去。最底下的一层靠右的头一排房间就是路遥纪念馆,一块赭红色的硬木牌贴在门的右边,门外的平地上铺着普通的地板砖,稍远处是一条路和一个运动场,有一些树,此外便没有什么比较明显的物什。
而今如果让我故地重游,我想定会有另一番别致的收获,然而初次“作客”,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外姓的孩子,被朋友或者同学偶然带着去了他的亲戚家里,那份懵懂和拘束一直贯穿着这一次造访的始终。我对路遥先生的陌生犹如对朋友或同学亲戚的陌生,虽然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个名字和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但是还未了解他的作品使我仍不敢贸然从心底向他发问,与他沟通。然而一进门看见的一幅照片和一句话却把这一种充满敬重的拘谨瞬间掐灭得无影无踪。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我不是要通过各种渠道把一个人了解透彻之后才得出结论,信任他或者排拒他,亲近他或者远离他,而是一见面我遇见他的眼神和面容,这一次短暂又长久印象,就能让我喜欢他或者厌恶他。我知道这样一种“相人术”会引起颇多争议,可是从始至今我接触过的人却也未有过偏颇。这是一幅广泛流传的照片,先生穿着那件夹克一样的外衣,戴着半框的黑边眼镜,右手半提到胸前,手指上夹着一根烟,左手肘部弯曲着靠在高高的墙上,身体微微前倾,头向下半低着,脸上流露出专心思索的神情。他的形象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朴实中包含了睿智,在我的脑海中依然是这般亲切的感觉。旁边的一面画纸上写着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一颗赤子般的心伏在母亲怀里的真情呢喃,这是跪地的羊羔对母羊的感恩反哺,这是一映入眼帘就会使人热泪盈眶的生命赞歌!而且,这是先生毕生珍爱的一句话,喜欢它的人是多么的真挚与令人尊敬!
序厅还有塑像、沉思墙、还有老磨盘与枣树……此刻我已经是心潮澎湃!遇见一样事物,变久久地把它凝视,柔和的灯光下它们自身仿佛也生发着熠熠的辉光,每一处都是先生沉思的身影,一切都幻化成流动如思绪的色彩。每一幅展图之上都留有他写过的话语,那么形象,那么亲切,那么感人,一个字一个字都带着他对人生的不倦叩问,深切的凝思是他永恒的呼吸!在主展厅我徘徊于一张普通的办公桌旁,这是当年先生完成《平凡的世界》伏笔的案台,墨黑色的桌体,脱漆的抽屉,案头还吊着灯泡和生锈的罩子,展厅里一片宁静,是不是大家都看见了先生思索与奋笔的身影?尾厅放置着一本留言薄,随同的延大同学告诉我们可以记下自己对先生的追思,我颤动着拿起一只黑色水笔,在洁净的纸面上写下:路遥先生,我敬重您!
先生的墓在延大的文汇山上,我们走出纪念馆即向那里走去。上山的小路蜿蜒崎岖,有些地方必须小心翼翼,夏日的山野一片青翠,细细的松针上也流溢着彩色的阳光。半道上我在一簇野花丛中折了一枝不知名的花儿,捧在手心里来到了墓旁。墓在一个高高的小山头上,四周都是深深的山谷,墓后筑着一堵墙,上面有一头奋蹄的牛和一句朴素的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旁边栽着他喜爱的白皮松,还有供人歇息的石凳,山周围的松树丫上系满了红卡片,写着来到这里的人许下的愿望。我们一起在墓前低头默哀了一分钟,离去时把我们带来的水淋在了一颗颗的白皮松上,晶莹的水珠到挂在松针上闪烁着银光,落地的水珠在干涸的白土上洇出了斑斑晕痕……
下山之后,我回首那蓊郁的山岗,忽然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多么有福!他们每一次仰望都会想起一个人,他凝思的模样是他们心中不朽的雕像!那疲倦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的溜走的,脑子里只剩下那好多好多的感慨。
终于到睡觉的时候了——在吃了一大碗只有一元钱的活络面后,可是总感觉那面酸酸的、怪怪的,反正就是不好吃,也许是太劳累了吧——美美地睡了两小时。
下午去的是张思德烈士广场和枣园。在广场上我校师生和石油大学师生在听完老教授的报告后集体宣誓。现在依稀记得那个塑像后面山坡上的几个醒目的大字“为人民服务”,还有那篇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即使已经走么好久好久了人们依然记着你。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共同学习那种伟大的精神,似乎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在思考着,在成长着……张思德纪念广场的隔壁就是枣园,枣园里长满了怀抱粗的大树,隐在其中的都是一些独立成院的窑洞,夏日里疯长的枝叶把一切都映绿了,远处看来只闻人语而难见人影。我们匆匆走完,,在出来的路上意外听见一个导游为游客讲解旁边横贯过来的一条水渠。原来,以前这儿取水困难,田地难以耕种而几欲荒芜,是来到这里的军队在这儿开沟筑渠,使方圆大范围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百姓为了感念把它称为惠民渠。如今低头望下去,渠中依然是绿水长流。是啊,细水长流,流淌进每一个当地人民的心田,也流进每一位到此参观的旅人的心田。想必水定是很甜很甜的,只是由于时间匆忙而没有掬一掬常常。但是又何必去掬呢,不是早已尝过了么,在心底。
下午回去之后特地吃了陕北的特色小吃洋芋叉叉,结果说实话不咋好吃,也许是我不习惯这里饭的口味吧,但是似乎不是很重要了,妹妹去一个地方就会收益颇丰。躺在床上期待着下一天的行程:宝塔山、杨家岭
7月14号早上去的是宝塔山,听着导游的讲解,站在塔下延安市区一览无余,听导游说好多领导人都有来过这儿,温总理曾沿着那条羊肠小道走到摘星楼将那石鼓敲了九下,为天下苍生祈福,我们也沿着那条路走到了尽头到了摘星楼边,可惜进不去。
下午就开始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革命旧址。我们参观了宏伟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枣园!纪念馆中,陕北地区的革命运动如画卷一般地在一条长长的参观走廊里徐徐打开,或实物,或模型,或图片,身在其中仿佛就置身于那火热的革命岁月,心中呼唤起无尽的战斗热情。但是在这一番充满了烽火硝烟的场景之中,却偏有一处摄人心魄的宁静场所紧紧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攥住了我的目光。那是一方陕北人家常用的小炕桌,四四方方的桌面和短短的桌腿,向着我的一面好像还有小抽屉,它的背景是被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上的山山峁峁,沟谷河川。1936年2月7日,红军东征前的一天,在清涧县严家沟村的农民白育才家里,毛泽东主席面对着漫天飘飞着的瑞雪,冰冻的河川,不禁感慨万千,在这张桌子上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想,有了这一个模型,整个纪念馆才是完整的,正如概括毛主席时,会说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还是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
杨家岭,一段矮矮的院墙并不高深雄伟,没有些许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藐视众人的模样,相反,它却流露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感觉。我想,在那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为百姓谋福利,帮助他们翻身求解放的革命者,,在群众的心里也是这般亲切的形象!除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大礼堂是砖石结构之外,像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朱德旧居等,以及当时相当于现在钓鱼台国宾馆的边区高干招待所,都是清一色的土窑洞!而且,从招待所边上,那一方著名的石桌旁向山沟底下望去,还能看见毛泽东同志种过的菜地,《杨家岭的早晨》应该写尽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与延安人民深切的情谊吧……在红色的圣地,洋溢其间的也许仍旧是被有些人看作“千篇一律”的革命精神,殊不知这“千篇一律”铸就成了多么坚固的信仰之剑,在祖国的大地上所向披靡,最终赢得了一块多么广阔的新天地!
徜徉其间直至落日西斜,暮色渐渐披挂在草丛和树林之间,回首那一眼一眼黑黢黢的窑洞,似乎马上就要亮起烛火,木窗格上跳跃着橘黄的影子!
7月15号早晨我们起了一个大早,因为今天回家,我们想再看看这个哺育中国早期革命家的地方。原本打算打的去火车站的,而后来却是步行过去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山下的农家窑洞。农家窑洞一般是三层楼的平顶房,底层全部是石窑洞造型的住间四眼一字排开,往往都带有小院,院中种几棵枣树。暗黄色的一层土,出入其中的当地人都是面色从容,,没有一点恼怒的痕迹。难道这就是黄土情结吗?它不仅能开垦孕育,还能容身住人,他们熟悉得就好像天上金灿灿的太阳……
这一次的黄土地之行,不仅见到了那种黄澄澄的地和那热情洋溢的人民,也亲身体会了那金灿灿的太阳之光。遍地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在这片曾经养育了一代新中国领导人的地方处处都绽放着光芒,处处都流露出当年的革命精神